第184章 书记的脑补:高人行事,果然不留痕迹!

办公室的门被江澈带上,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哒”声。

这声音,像一枚石子投入周国华心湖,荡开的却不是涟漪,而是卷起千堆雪的惊涛。

他背对着满脸困惑的刘建业,站在原地,没有立刻转身。他的目光穿过门板,似乎仍能看到那个年轻人逃也似的背影。

逃?

周国华的脑海里咀嚼着这个词,嘴角却牵起一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苦笑。

那不是逃。

那是一个高手在完成一次精妙的点拨后,不愿再沾染半分因果的飘然远引。

他刚才说了什么?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的那份公道和正义吧。”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些话,从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嘴里说出来,换做任何一个场合,周国华或许都会付之一笑,认为是年轻人不切实际的空想,是书本里看来的漂亮话。

可在此刻,此地,此景,结合着林国栋那桩尘封二十年的旧案,这些话语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沉重的钟锤,反复敲击着周国华的神经。

这哪里是回答他的问题?

这分明是在宣告。

宣告他的行为准则,宣告他的内心世界。

周国华的思绪,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江澈到任以来的所有细节,重新描摹、上色,赋予了全新的解读。

他想起了自己让江澈去整理那间储藏室时,年轻人脸上闪过的一丝为难。当时他以为是懒,是畏难。现在想来,那分明是一种高人对麻烦的本能预感!他或许在那一刻,就已经算到,自己会从那故纸堆里,翻出一桩惊天动地的陈年因果。

他想起了江澈在会议上,为了躲避县委大秘的提名,故意上班迟到、开会打盹、甚至在他眼皮子底下玩手机。马文才那些人,以为江澈是自暴自弃,是胸无大志。自己当时,也只是觉得这年轻人有点风骨,是在考验领导的格局。

现在看来,何其可笑!

自己和马文才,都成了那井底之蛙。

那不是考验,更不是堕落。那是一种最高明的“藏拙”,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自我保护。他将自己伪装成一个胸无大志的“躺平”青年,就是为了让自己远离聚光灯,远离所有人的视线,以便在暗处,不受干扰地完成他想做的事。

他不是看不上县委大秘这个位置,他是根本不屑于此。

一个心怀“侠客”之志,行“事了拂衣去”之事的人,又怎么会被区区一个县委书记秘书的职位所束缚?自己当初还沾沾自喜,以为慧眼识珠,强行把他按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想来,自己简直就像一个村童,捡到了一块传国玉玺,却只觉得它拿来压咸菜缸正合适。

惭愧。

一股深深的惭愧感,从周国华心底升起。

然后,是那次行程安排。几个副县长明争暗斗,都想让书记先出席自己的活动。他把这个难题抛给江澈,江澈只是随手一划,便将一场潜在的内斗,变成了一次皆大欢喜的“集中视察”。

当时自己只赞他有政治智慧,现在回看,那份举重若轻,那份四两拨千斤的从容,与那位“匿名人士”布局林国栋一案的手法,何其相似!都是用最简单、最不着痕迹的手段,解决最复杂、最棘手的问题。

这是一种风格,一种独属于顶尖高手的行事风格。

周国华的目光,最终落回了自己那张空荡荡的办公桌上。他想起了就在半小时前,江澈坐在这里,慢条斯理剥橘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