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这个死结,然后用一根看不见的线,重新缝合。
既要让周国华觉得,这是他作为县委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擘画。
又要让孙志国觉得,这是他作为县长主抓经济工作的天赐良机。
要把一场潜在的权力冲突,变成一次完美的“党政同心,其利断金”的政治样板戏。
有了!
江澈的眼睛猛地睁开,一道精光在眼底一闪而过。
他想到了一个词:一分为二。
他抓起红笔,在那份报告的标题上重重地划了一道,然后在旁边写下了一行新的标题:
《关于构建“党政联动、双轨并行”工作机制,探索我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战略构想》。
标题一换,整个文件的格局,瞬间就变了。
不再是县委单方面的“建议”,而是上升到了“党政联动”的高度。
接着,他没有去动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那部分是定调子、摆困难的,写得越高越好,越惨越好。
他的手术刀,精准地落在了第三部分,“另辟蹊径”。
他将这一整个部分,重新拆分成了两个子项目。
第一个,他命名为:“青阳县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这部分,完全保留了原有的高屋建瓴的风格。强调这是县委的核心职能,是周国华作为“班长”,为青阳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的战略决断。主要工作内容是: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协调省市各级关系、把握项目政治方向。领导机构,依然是“县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周国华。
第二个,他命名为:“国有林场‘林业碳汇’市场化试点项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部分,江澈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他把所有务虚的、战略性的词汇全部删除,换上了极其务实、具体的经济术语。什么“项目可行性研究”、“商业模式构建”、“投融资方案设计”、“交易市场对接”……每一个词,都直指经济项目的核心。而这个项目的实施主体,他明确地写道:“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项目执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大楼。”
至于这个办公室的主任是谁,他没写。但办公室设在县政府,由县政府牵头,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一个战略,一个项目。
一个务虚,一个务实。
一个归党,一个归政。
书记掌舵,把握方向,这是“功”。
县长操盘,落地执行,这是“绩”。
江澈将报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份修改后的报告,像一个精巧的太极图。周国华和孙志国,就是那黑白两色的鱼眼。看似分割,实则互为根基,共同构成了一个圆融自洽的整体。周国华拿到了他想要的政治高度和决策权,孙志国也得到了他渴望的经济主导权和实实在在的项目。
谁看了,都只会觉得舒服,只会觉得这个方案考虑得太周全了。
至于他江澈?他只是一个完美地领会了“党政分工”精神、并且将其呈现在纸面上的小秘书而已。
他迅速地将修改后的内容输入电脑,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确保用词的精准和平衡。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天际,已经泛起了一抹鱼肚白。
新的一天,快要来了。
江澈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感觉身体像是被抽空了一样。他将新版本打印出来,整齐地放进一个崭新的牛皮纸文件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