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话,滴水不漏。既承认了有“新思路”这回事,满足了孙志国的好奇心,又以“不成体系”、“需要向书记汇报”为由,名正言顺地拒绝了透露具体内容。同时,一句“第一时间给您送过去”,姿态摆得极低,给足了县长面子。
电话那头的人显然也无话可说了,只能客气地应了几句“好的好的,那我们等您消息”,便挂断了电话。
清晨的阳光,已经越过远处楼房的剪影,洒在了县委大院的梧桐树梢上。江澈站在原地,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一场没有硝烟的交锋,在两通电话和一碗馄饨之间,悄然结束。
他感觉自己不像个秘书,倒像个周旋于两大门派之间的说客,心力交瘁。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件袋,原本觉得完美无缺的方案,此刻在他眼里,又多了一层更深的含义。它不再只是一份工作报告,它是一座桥,一座他为周国华和孙志国搭建的,通往“合作共赢”的桥。
他加快脚步,走进了对面的县委家属院。
周国华的家在二楼,江澈上去的时候,书记的爱人正在厨房里忙碌,一股小米粥的香气飘了出来。
周国华已经穿戴整齐,正在客厅里看早间新闻。看到江澈,他一点也不意外,只是指了指沙发:“来了?吃了没?”
“在外面吃过了。”江澈将文件袋双手递了过去,“书记,您要的东西,我整理出来了。”
周国华接过文件袋,没有立刻打开,而是上下打量了江澈一番,眉头微皱:“熬了一夜?年轻人,要懂得爱惜身体,工作是干不完的。”
“没事,年轻,扛得住。”江澈笑了笑。
小主,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主动出击。有些事,自己说,和等别人说,效果天差地别。
“书记,有件事得跟您汇报一下。”江澈的语气很随意,像是在说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我刚从外面过来的时候,碰到了孙县长的司机,孙县长叫我去一起吃了顿早饭。”
周国华正在倒茶的手,停在了半空中。他抬起眼,目光落在江澈的脸上,平静无波,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江澈迎着他的目光,继续说道:“孙县长对林场的事也很上心,问了问情况。他好像也听到了一些风声,对咱们这个新思路,感觉很感兴趣,也很支持。他还说,这么大的事,必须党政同心,光靠政府一边,肯定干不成。”
江澈巧妙地把自己在早餐桌上说的那句“党政一心,拧成一股绳”,安到了孙志国的头上。
这一下,性质就完全变了。
孙志国的“截胡”,不再是试探和博弈,而是变成了主动靠拢、寻求合作的积极姿态。
周国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光。他放下茶壶,重新靠回沙发里,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江澈。
他当然不相信孙志国会这么“高风亮节”。但他更明白,江澈这番话背后的深意。
这个年轻人,在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弥合裂痕,消弭冲突。他不是在告状,也不是在表功,他是在用自己的政治智慧,维护整个班子的团结。
过了足足有十几秒,周国华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听不出喜怒:“志国同志有这个觉悟,很好嘛。你处理得也不错。”
一句“处理得不错”,已经是对江澈最高的褒奖。
江澈心里松了口气,他知道,这一关,自己又赌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