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剂量控制。过低的剂量无法形成有效免疫或治疗,过高的剂量可能带来未知副作用或环境残留。”
“第三,成本与产能。现有技术路线下,生产足够覆盖全国的药物气溶胶,所需资源和时间都是天文数字。”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性。这种大规模环境干预的长期生态和健康影响未经评估,存在不可预知风险。”
“所以,结论是?”
首长问。
“结论是,目前阶段,‘曙光’计划作为全域主要防治手段不可行。”
建议方向调整为:
一、作为物资点接种的补充手段,在确认安全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进行小范围、精确试点。
二、全力保障和优化现有物资点接种体系,提高接种效率和覆盖率,这是最可靠、最安全的途径。
三、继续研究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给药方式。”
“同意。科学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人民的健康必须建立在万无一失的基础上。”
首长肯定了结论,
“那么,提升环境温度的可行性研究呢?”
能源与环境专家接话:
“全球性升温非一国之力短期内可实现。我们目前的努力方向集中在局部环境改善”:
一、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为大型据点供暖,并尝试通过地下管道网络向周边辐射热量。
二、研究‘热岛效应’的逆向应用,在特定区域使用高效隔热材料和人工热源,尝试建立小型‘温区’,用于农业试验或特殊作业。
三、探索废热回收和高效利用技术,减少能源浪费。但所有这些,都只是点上的改善,无法改变全球冰封的大环境。”
“一点一点地做,聚沙成塔。每一个小型温区的建立,都可能多养活一批人,多提供一份希望。”
首长鼓励道,
“相关研究和支持要到位。”
会议持续了不知多久。
每一个议题都关系国计民生,每一次决策都重若千钧。
最后,首长站起身,走到巨大的主屏幕前,望着那些代表生存据点的一个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