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仓颉造字

时光荏苒,神农氏在燃灯和多宝的辅助下,借助赭鞭与药鼎,在百草的海洋中艰难前行,为解决人族瘟疫奔走。

而在人族部落中,另一位注定要改变洪荒格局的人物,也正经历着属于自己的困惑与顿悟。

他便是仓颉。仓颉是当时人族中一位聪慧过人的年轻人,他的家人们,像当时部落里许多人一样,习惯用草绳打结来记录事情——比如打猎收获了几只野兽,或者需要准备多少天的食物。起初,这种简单的记事方法很实用,一个结代表一件事情,两个结代表两件事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出现了。草绳上的结越来越多,形态各异,又没有统一的规则。日子久了,仓颉就常常看到家人对着那些打了无数结的草绳发愁,因为他们自己也忘记了哪个结代表的是猎物,哪个结代表的是食物,哪个结又代表的是某个约定。草绳上的结,成了一堆混乱的符号,失去了记录的意义。

仓颉对此深感忧虑。他常常独自一人,望着那些缠绕在一起的草绳,冥思苦想。他试图想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够更清晰、更持久地记录下发生的事情和需要记住的信息。他画过符号,刻过木片,但总觉得不够完美,难以广泛推广。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部落附近的河边,试图用自制的网具捕鱼。河水清澈,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他聚精会神地盯着水面,等待着鱼儿上钩。就在这时,一抹异样的白光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循着光亮望去,只见一只巨大的白玉龟,静静地浮在水面上。那龟背并非普通的褐色,而是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白色,如同上好的玉石。更奇异的是,在龟甲的表面,竟然隐隐约约浮现出一些奇特的纹路,像是天然形成的,又像是某种神秘的符号,深深浅浅,错落有致。

仓颉看得目瞪口呆,他放下手中的渔网,小心翼翼地靠近水边,仔细观察着那只白玉龟和龟甲上的纹路。他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那些纹路,仿佛蕴含着某种深奥的规律,又像是某种信息的载体。

看着龟甲上的纹路,再回想起家中那些混乱的草结,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仓颉的脑海:这些龟甲上的纹路,不正是上天给予的启示吗?它们天然形成的形态,或许可以用来代表不同的事物和概念!

这个发现让仓颉激动不已,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不再仅仅局限于模仿草结,而是开始尝试将观察到的各种事物,比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虫鱼,以及部落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用类似龟甲纹路那样的符号来表示。他开始尝试创造一种全新的、能够被广泛理解和使用的记录方式。

那一刻,在河边,望着那只神秘的浮水白玉龟,仓颉的智慧之火被彻底点燃。他的人生,乃至整个洪荒文明的进程,都将因此而改变。文字的曙光,正在这个年轻人的心中,悄然亮起。

那一刻,仿佛有神光照耀在仓颉的身上。他看着石板上刚刚刻出的那个代表母亲侧影的符号,那线条简洁而有力,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母亲的辛劳与坚韧。他激动地呼出一口气,心中默念:这,就是“人”!

是的,“人”!这个符号不仅仅代表母亲,它代表着部落里的每一个人,代表着所有直立行走、辛勤劳作的人族。第一个字,就这样诞生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味道。

紧接着,他想到母亲耕作的土地。那片土地是生命的源泉,是粮食的根基。他再次下刀,刻下了土地的形状——一条厚重而平坦的横线,象征着广袤的大地。他称之为“地”。

然后,他又想到了母亲直起腰身时,仰望天空的样子。那片广阔无垠的天空,是风雨雷电的源头,是日月星辰的家园。他刻下了一个代表仰望、代表高远的符号——那便是“天”。

“人”、“地”、“天”,这三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如同三块基石,稳稳地落在了仓颉的心中,也落在了他刻字的石板上。他的大脑仿佛被瞬间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过的大门,无数的灵感如同奔涌的泉水,喷薄而出。

他不再仅仅是刻一个字,而是开始看见万物皆有象,万物皆可字。他看到猎豹的奔跑,刻下了“走”;他看到河水流动,刻下了“水”;他看到火焰燃烧,刻下了“火”;他看到部落里人们互相交流,刻下了“言”;他看到太阳升起落下,刻下了“旦”与“暮”;他看到山峦起伏,刻下了“山”;他看到树木生长,刻下了“木”

他的手从未停歇,刻刀在石板上、在土地上、在木片上,甚至在自己的手臂上,飞快地舞动。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意象,此刻都变得清晰起来,化作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符号。他的思维如同脱缰的野马,驰骋在洪荒的每一个角落,捕捉着每一个值得记录的瞬间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