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方案如同一个精密的齿轮系统,将九州的资源与人力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社会机器得以高效运转。
然而,治水与发展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禹帝治水,讲究疏导,这往往意味着需要开山辟路,挖渠引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某些地区的原始地貌。有些地方,恰好是山清水秀、灵气充盈的“福地洞天”,是某些隐世修士或地方部落神职人员修行悟道之所。
他们视这些地方为圣地,对开挖破坏的行为极为反感。起初,一些修为较低的修士或部落巫师,还只是口头劝阻,但当工程持续推进,影响到他们的修行环境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些自恃修为高深、法力不凡的修士,认为人族的工程触犯了天地的禁忌,破坏了自然的平衡。
他们不再客气,甚至动用神通,阻挠施工队伍,推倒刚立起的木桩,填塞刚挖好的沟渠。更有甚者,在冲突中打伤了前来治水的工匠和士兵。
这些事件在各地零星发生,严重影响了治水工程的进度,也使得人心惶惶。人族部落虽然团结,但在这些深不可测的修士面前,往往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们开始向上求助,希望禹帝能够出面解决。
大禹闻讯,深知此事的棘手。他明白,这些修士或神职人员,往往掌握着人族所不熟知的自然力量,强行镇压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但他更清楚,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根本。
治水开渠,是为了所有人的福祉,不能因为少数人的阻挠而停滞。他思虑再三,想到了一个关键的人物—自己老师蓬丘仙岛副教主燃灯。
大禹携带重礼,前往自己的老家夏部落寻找老师,详细说明了情况,并恳请老师出面调停。燃灯是一位眼光长远、也颇为务实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