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画迷踪案之小乙初鉴画中秘

大多是些无用信息。直到他拿起一卷看似随意卷起的、质地颇为古老的绢本残片。这残片并非画作主体,更像是一幅大型画作装裱时切下的废边,边缘参差不齐,上面有一些模糊的山水皴擦痕迹,以及一小段题跋的局部,还有半个模糊的收藏印。

他的目光凝固在那段题跋上。

题跋是标准的行楷,内容是无甚新意的赞画之语:“……观此《秋山问道图》,笔力雄健,意境高古,深得范华原之神髓,诚乃……”

问题就出在措辞上!“范华原”是范宽的别号,用在宋代题跋中并无不可。但紧接着后面一个词,让林小乙(高逸)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那个词是“神髓”。

高逸前世钻研过大量古代书画着录和鉴定案例,他清晰地记得,“神髓”一词虽然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在书画品评中大规模、特别是用于如此直接地推崇前辈大师的语境,更常见于元代及以后!宋代文人品画,多用“气韵”、“骨法”、“理趣”等词,虽非绝对,但“神髓”在此处出现,结合这绢本的老化程度(看似古旧,但绢丝纹理与宋代顶级画绢仍有细微差别),显得格外突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像在一份声称是汉代的竹简上,看到了唐代才普及的俗体字。

他又仔细看向那半个收藏印。印文残留一个“墨”字的一半,和“轩”字的一角。印风古朴,但篆刻的刀法,隐隐透出一丝明初玉箸篆的圆润气息,与宋代官印或私印常见的更显朴拙、方硬的风格,存在微妙的差异。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林小乙的脑海!

他拿着那片残绢,手指因为内心的激动而微微颤抖。他知道,一旦说出口,将不再是“无意提醒”,而是近乎“惊世骇俗”的论断。但他更知道,这是揭开谜团的关键一步。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赵雄面前,将残绢轻轻放在桌上,用尽可能平稳,却依旧带着一丝怯生生试探的语气开口:

“头……头儿,吴大哥,我……我好像发现了一点……奇怪的地方。”

赵雄、吴文,甚至连一旁有些不耐烦的郑龙,都将目光投了过来。

“说。”赵雄的声音依旧沉稳。

林小乙指着那段题跋:“这……这上面夸画好,用了‘神髓’这个词……小的以前听……听街口说书的老先生讲过古,好像……好像宋代的读书人,不太这么说话……这个词,元代以后的人才更爱用……”

他又指向那半枚残印:“还有这个印……小的看不懂篆文,但这刻字的味道……感觉……感觉不像宋人那么古拙,倒有点……有点后来人学古却学得太过工整的意思……”

他顿了顿,仿佛用尽了所有勇气,抬起头,迎着赵雄锐利的目光,说出了最终的推断:

“所……所以,小的瞎猜……这幅《秋山问道图》,恐怕……不是宋画。它更像是……元朝甚至明朝的人,故意模仿宋代风格画的假画!是一幅……托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