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画迷踪案之金石为钥

面具人借着密道逃脱,如同在众人心头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郑龙带人试图寻找暗门的机关,却一无所获,那面石壁严丝合缝,仿佛从未开启过。空气中只残留着一丝血腥气与那特殊的墨香,证明着方才惊心动魄的搏杀并非幻觉。

“清理现场,仔细搜查,不要放过任何角落!”赵雄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但更多的是一种临危不乱的沉稳。他深知,对手的狡猾与组织的严密远超预期,急躁只会落入下风。

林小乙将那块用帕子包好的神秘墨锭小心收好,这是至关重要的物证。他的目光随即投向了石室内唯一未被激烈打斗波及的区域——那张石桌,以及桌上静静躺着的《秋山问道图》真容。

吴文早已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戴上薄棉手套,小心翼翼地检查古画。“画作保存尚算完好,绢本质地、笔墨、题跋、印章……与我们先前的推断基本吻合,确系元明时期的托古之作无疑。这些隐藏的钤印,”他指着画面上几处肉眼难辨的淡红痕迹,“与拓印上的完全一致。”

然而,众人的注意力很快被石室另一个角落吸引。那里,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矗立着一件与这狭小密室格格不入的物件——一尊高约三尺,双耳三足,造型古拙的青铜鼎。

鼎身遍布墨绿色的铜锈,显然年代极为久远。但引人注目的,是鼎身内外,密密麻麻刻满了扭曲怪异、前所未见的篆文!这些文字并非常见的钟鼎文或小篆,结构更加抽象复杂,如同无数纠缠的蛇虫,又似变幻的云气,透着一股神秘莫测的气息。

“这是……什么文字?”郑龙凑近了看,只觉得头晕眼花。

吴文也被难住了,他仔细辨认良久,最终摇了摇头:“非甲骨,非金文,亦非殳书、鸟虫篆等常见变体……恕我孤陋寡闻,从未见过此种字体。看来,这‘墨社’不仅在画作上做文章,连文字都自成一派。”

线索似乎在这里又中断了。一幅需要琴谱解读的画,一尊刻满无人能识文字的鼎。

林小乙走到铜鼎前,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冰冷、凹凸的铭文。高逸的灵魂在高速运转。前世处理过无数密码案件的他,有一种直觉——这尊鼎,这怪异的文字,绝非简单的装饰或记事。它们是另一把锁,另一重密码。

“吴大哥,”林小乙沉吟道,“能否将这些文字完整拓印下来?或许……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本身,就藏着信息。”

“正有此意。”吴文立刻从勘察箱中取出工具,开始仔细地清理鼎身浮尘,准备拓印。

趁着吴文工作的间隙,林小乙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幅展开的《秋山问道图》。这一次,他看得更加仔细,不再局限于山水轮廓和题跋印章,而是关注画作本身的材质——绢本的经纬线。

在高逸前世的知识体系中,利用载体本身的物理特性(如纸张纤维、丝绸纹理)作为密码栅格,是相当高级的加密手段。这幅画所用的绢帛,经纬线看似均匀,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是否能发现某些特定的疏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