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府试龙门笔墨争,经义策论惊四座

这简直是给那些只知死记硬背、缺乏通览和实务理解的学子当头一棒!

号舍间瞬间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倒吸凉气和纸张被无意识抓皱的声音!

绝望的低语如同蚊蚋般嗡嗡响起:

“泉…泉府?这…这考的是什么啊!”

“完了…《周礼》我本就生疏…”

“平抑市价?这…这如何论述?”

陈文彦所在的号舍距离萧辰不远,他拿到题目时,脸上那幸灾乐祸的笑容瞬间僵住,随即变得煞白!

他拼命回忆,脑海中关于“泉府”的记忆却模糊得如同隔雾看花!

冷汗瞬间浸透了后背的襕衫!

他下意识地看向萧辰的方向,只见萧辰只是眉头微蹙,便已铺开草稿纸,提笔蘸墨,竟似胸有成竹?

他怎么可能知道?

陈文彦心中狂吼,一股难以言喻的嫉妒和恐慌攫住了他!

萧辰确实没有慌乱!

短暂的震惊后,帝经那浩瀚如烟海的知识库瞬间被激活!

识海中金光一闪,《周礼·地官司徒》中关于“泉府”的原文段落、历代大儒(郑玄、贾公彦)的关键注疏、以及柳老曾旁征博引提及的《管子·轻重》中关于国家调控市场的相关论述,如同被精准检索的档案,瞬间清晰无比地呈现在他“眼前”!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贾买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

核心职能了然于心!

更重要的是,在帝经的视角下,“泉府”的本质被瞬间洞穿!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国家储备调节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物价平准基金”吗?

其核心目的,就是利用国家力量,在物资过剩时收购储存,在短缺时平价抛售或借贷,打击囤积居奇,调节市场供需,稳定物价,保障民生!

思路豁然开朗!

萧辰眼中精光爆射!

他不再纠结于字句的考据,而是直指核心!

提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写下破题之句:

“泉府之设,圣王恤商惠民之深意也!

其职掌所系,非徒敛散之末务,实乃平准万物、通融有无、奠安民生之枢机!”

紧接着,他结合帝经提供的历代注疏精髓,条分缕析泉府“敛滞货”、“平价售”、“行赊贷”三大职能,并着重阐述其如何通过“敛散以时”(在物价低时收购,高时抛售)来平抑市场波动;如何通过“通滞货”(收购滞销品)促进流通;如何通过“济急困”(赊贷)稳定民生。

字字珠玑,引经据典,将冷僻的“泉府”职能,论述得深刻透彻,直指“宏观调控”、“稳定器”的现代核心!

笔走龙蛇,墨落生花!

萧辰沉浸在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中。

号舍的逼仄,时间的流逝,周围压抑的喘息,仿佛都已远去。

唯有笔下流淌的文字,承载着他融合古今的智慧锋芒!

两个时辰的经义考试在高度专注中悄然流逝。

当萧辰将最后一字工整誊抄在正式考卷上,放下笔时,竟有种虚脱般的畅快。

然而,考验远未结束!

“收卷——!发放策论题——!”

新的卷纸再次分发下来。

萧辰展开,目光一凝:

“论边镇粮饷转运之弊及改良策。”

边镇粮饷?

又是实务难题!

且直指大夏朝当前最头痛的北境边防后勤问题!

这道题,不仅考经义,更考实务眼光、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困守书斋、从未接触过军国大事的学子而言,这无疑是道送命题!

果然,号舍间再次响起一片压抑的哀叹和绝望的抓挠声。

陈文彦看着题目,眼前一黑,差点晕厥过去!

边镇?粮饷?转运?

这些词他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让他大脑一片空白!

他能想到的,无非是些“加强监管”、“严惩贪墨”之类的陈词滥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萧辰,嘴角却勾起了一丝冰冷的弧度!

这道题,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帝经瞬间将柳老传授的《管子》精髓、他恶补的《商君书》耕战思想、以及…他亲身参与、亲手推动的清源县粮价风波和“萧记”物流、金家粮行的运作经验,完美地串联在了一起!

边镇粮饷转运之弊?

帝经瞬间罗列:路途遥远,损耗巨大(霉变、虫蛀、鼠耗);层层盘剥,十不存五;信息不通,调度混乱;依赖民夫,效率低下,易误战机;风险集中,一遇劫掠或天灾,全军断粮!

改良策?

萧辰胸中早有丘壑!

他提笔蘸墨,笔锋如刀,在草稿纸上划下铿锵有力的标题:

“破转运沉疴,奠强兵根基——论粮饷转运三策”

正文如滔滔江河,奔涌而出:

“其一,革弊之基,在于‘建仓’!

摒弃千里迢迢、损耗巨大的全程转运旧法!当于边镇要冲、后方枢纽,择地建立军地联合后勤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