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凯旋的盛况余温未散,朝堂的焦点便迅速从北狄俘虏转向了另一个更为敏感的话题——封赏。
金銮殿上,香炉青烟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中弥漫的紧绷气息。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或明或暗地聚焦在站在前列的萧辰身上。
龙椅上,女帝一袭明黄朝服,凤眸平静地扫过下方,等待着吏部呈报封赏方案。
吏部尚书手持玉笏,朗声念出一长串名单及对应的封赏。
忠勇侯李擎天加封食邑,赏赐金银绢帛无数,其麾下将领也各有擢升,引得武将队列中不时传出压抑着的喜气。
终于,念到了萧辰的名字。
“翰林院修撰萧辰,献策火药,改良军械,于北狄之战中有奠定胜局之功……”
吏部尚书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依功,当擢升为……”
“陛下!臣有异议!”
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打断了吏部尚书的宣读。
众人循声望去,正是御史台中一位以“耿直”(或者说,是靖王忠实拥趸)闻名的王御史。
他大步出列,手持象笏,一脸正气凛然。
来了。
萧辰眼帘微垂,心中冷笑,靖王的反击,虽迟但到。
鸿门宴没能要他的命,便想在规则内打压他的晋升之路。
“王爱卿有何异议?”
女帝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王御史慷慨陈词:“陛下!萧修撰献策有功,此确系事实。
然,其一,萧修撰年纪尚不及弱冠,入朝不过半载,若因一策之功便跃居高位,恐难以服众,亦坏我朝论资排辈之成例,令多年兢兢业业之老臣心寒!
其二,火药之策,虽显奇效,然终究非战阵搏杀之功,乃工匠机巧之术。
若因此便授予过高武职或实权要职,臣恐助长朝中投机取巧之风,轻慢了那些在沙场浴血奋战的将士!”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几名官员出列附和。
“王御史所言极是!萧修撰才华横溢,然还需多加磨砺。”
“翰林院乃清贵之地,正合萧修撰潜心学问,为国储才。”
“不错,赏赐金银以示皇恩即可,擢升之事,或可暂缓,或仅加虚衔。”
一时间,种种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要将萧辰牢牢按在翰林院修撰这个“清贵”却无实权的位置上。
靖王党羽们眼神交换,带着一丝得意。
他们吃准了萧辰资历浅的弱点,更要扭曲他功劳的性质,将“奠定胜局”的奇策贬低为“工匠机巧”。
龙椅上,女帝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
她自然清楚这些人的心思,但对方占着“祖制”、“资历”的大义名分,她若强行提拔,确实容易留下话柄,于萧辰长远发展也非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