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铸铜为犁

石器革命 三外有金 1569 字 6天前

赤岩部落的威胁如悬顶之剑,虽暂未落下,却如无形的鞭子,时刻催促着岩山部落加速前行。可部落的铜器发展,正陷入一道令人焦灼的瓶颈,停滞不前。

老石带领工匠们已能稳定熔炼铜水,用石范铸造出箭镞与小刀,可产量始终低迷,成品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制约发展的核心难题,始终卡在模具上——石质模具雕刻耗时费力,且材质坚硬却脆,使用数次便易开裂变形,不仅严重拖慢生产效率,更让铸造出的武器规格混乱,难以批量供给。直到如今,猎人们的主力装备仍是黑曜石武器,珍贵的铜器,仅能武装少数精锐,远远达不到林岩心中“金属普及”的预期。

林岩深知,冷兵器时代,金属武器的普及程度,直接决定着部落的武力上限与生存底气。那段时日,他几乎整日泡在老石的工坊区,守着一堆开裂的石范与粗糙的铜器苦思冥想,指尖反复摩挲着石范的裂痕,试图找到破局之法。

“石头终究不行,我们得找种更好的材料做模具。”林岩看向满手烫伤、眼窝深陷的老石,语气笃定,“要细腻易塑形,还得扛得住炉内的高温。”

老石浑浊的眼眸里布满血丝,他颤巍巍拿起一块烧制陶器的黏土,又指了指旁侧筛好的细沙,声音嘶哑得如同砂纸摩擦:“试过……黏土太软,一烧就塌;混了沙子,又散得不成样子。”

看着眼前的黏土与细沙,林岩脑海中骤然闪过“范铸法”的核心——陶范!用黏土混合细沙、草木灰等材料制成陶质模具,耐热性与可塑性远非石范可比!他猛地攥紧拳头,眼中燃起光亮:“我们不用石头刻了!就用泥巴!像做陶器那样,先捏出想要的形状,再烧硬它!”

话音未落,林岩已动手演示。他取来湿润的黏土反复揉捏,按比例混入细沙与碾碎的贝壳粉——贝壳粉能增强模具强度与耐火性,随后小心翼翼塑出箭镞的形状,又搭配着做出带浇注口的盖范,组成一套完整的泥模。做完这一切,他将泥范放在阴凉处阴干,准备待其干透后送入窑中焙烧,制成坚硬的陶范。

老石与工匠们围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林岩这“捏塑成型”的手法——与往日打制石器的蛮力截然不同,带着一种精巧的创造感,他们眼中满是惊奇,更藏着难以掩饰的期待。

陶范阴干与烧制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透着焦灼。林岩并未闲着,趁这段时间着手改进鼓风设备——他指导工匠们缝制了更大、密封性更强的皮囊风箱,再用粗竹管连接风箱与熔炉,实现双人甚至四人同时鼓风。改进后的风箱送风更稳定,炉内温度显着提升,铜水的熔化效率也随之提高,为后续铸造做好了充分准备。

当第一组烧制完成的陶范从窑中取出时,工坊区瞬间陷入沉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泛着暗红色泽的陶范质地坚硬,表面细腻,箭镞的纹路与细节被完美保留,边缘规整得远超石范。

众人按捺着激动,开始小心翼翼地浇铸。炽热的铜水顺着陶范的浇注口缓缓流入型腔,空气中弥漫着高温炙烤的灼热感,混杂着金属特有的腥气。待铜水彻底冷却,工匠们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轻轻敲碎外层陶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