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看着这两位在“与民争利”(实际上是与世家争利)问题上毫不含糊的老臣,心中不禁感慨:果然,涉及到最根本的礼法和皇权尊严时,这些老派士大夫的立场还是相当可靠的。毕竟,皇权若是被肆意侵削,他们这些高官的地位也同样不保。
“两位爱卿深明大义,朕心甚慰。”刘协先定了调子,随即抛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过,兖州之乱,根源之一在于州牧权力过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易成尾大不掉之势。朕以为,欲根治兖州乃至天下乱象,当行‘军政分离’之策。即:州牧、主政,负责民生、吏治、赋税,但不再拥有募兵权、调兵权;军队单独设体系,负责戍守、征伐,但不得干预地方民政。二者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皆直接向朝廷负责。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暖阁内静了片刻。这无疑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势力坐大现状的根本性改革。
智囊团几人眼神交流,迅速达成了共识。荀攸率先开口:“陛下圣明!此乃长治久安之策。州牧掌兵,确为乱源。军政分离,可绝权臣割据之患。”
戏志才、陈宫、程昱、贾诩也纷纷附议。他们都清楚,这有利于中央集权,也符合他们的政治理念。
杨彪和王允略一沉吟,也点头赞同。杨彪道:“陛下所虑极是。州牧募兵本是黄巾乱起时的权宜之计,如今局势稍稳,逐步收回兵权,恢复旧制,理所应当。”王允也哼了一声:“早就该如此!免得某些人拥兵自重,忘了臣子本分!”
小主,
“好!既然诸位共识已定,那便以此为基础,筹划兖州事宜。”刘协开始点将,“首先,兖州牧一职,至关重要,需一位德才兼备、能总揽全局、且熟悉兖州事务的干才担任。诸位可有人选?”
陈宫几乎不假思索,出列道:“陛下,臣举荐荀彧,荀文若。文若在此次平定兖州黄巾,其招抚安置、统筹调度之功,有目共睹。且其人心怀社稷,处事公允,精通政务,实为兖州牧不二人选!”
刘协点头,这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文若之才,朕深知之。可。即日起,荀彧升任兖州牧,总揽兖州民政。”
“接下来,是屯田事宜。”刘协目光扫过众人,“屯田乃稳定兖州、供给军民的根基。需要得力之人总揽其事。”
戏志才微微一笑,似乎早有腹稿:“陛下,屯田之事,首重威望与魄力,方能压服地方宵小。曹操曹孟德,此前在兖州颇有名望,曾助刘岱抵御黄巾、黑山贼、其在兖州亦有一定根基。若由其主持屯田,借助其声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且孟德行事果决,非优柔寡断之辈,正适合应对可能出现的阻力。”
让曹操去?刘协心中一动。这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历史上的屯田制虽非曹操首创,但他却是最有力的推行者。有他去,能镇住场子,但是……光有曹操还不够,需要再加一道保险。
刘协脑海中迅速闪过麾下诸将的形象,最终定格在一个面色枣红、凤眼微眯的身影上。“孟德确是不错的人选。不过,屯田涉及根本,恐有冥顽不灵之辈敢于硬抗。朕还需派一员大将,统兵协助,专司弹压可能出现的武力抗拒。此人须刚正不阿,不徇私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朕意,让关羽同往。”
暖阁内顿时响起几声轻微的吸气声。关羽!这位跟着刘备来长安才多久,先去河东平叛,紧接着又被派去兖州,可见天子对其信任。
“陛下圣明!”戏志才率先表示赞同,“有关将军坐镇,可保屯田大计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