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者走上讲台,面对着一众不同于自己长相的面孔,心里也是有些紧张的,但长期的传教,心理素质肯定过硬,很快就调整了回来。
先开讲的学者,自然要先说罗马的几何学,而几何学,就不得不提到欧几里得的《几何》了。
当学者开讲之后,通过通事的翻译,磕磕绊绊传达给对面的听众。
吴敬听着通事讲述那被译为《几何》的书中,主要便是将分散杂乱、支离片段的几何知识整理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时,他心潮澎湃,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知己。
因为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便是有着相同的想法,而华夏历史上,也有不少先贤不断归类总结,融合而成的【算学】便孕育而生。
而像其中的五大公理,直线、直线延长、圆、角、平行,在通事听来,就是云里雾里,可是在现场的诸多算学专业人员耳中,都能找到相关经典,验证起来并不难。
只不过,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常识,圣人要将其翻译成公理。
但同时也让诸多院士儒生打开了思路。
华夏的历史终究是含蓄的,总会认为天下变幻莫测,凡事留一线,什么事情都不要说死,这与西方那种伴随着宗教的历史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认为世界有真理,掌握真理,便是绝对的权威,就和宗教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创世神一样,有违真理的,那就必须要消灭。
这样的认知贯穿整个西方,直到后世,他们依旧无法接受求同存异的理念。
所以,西方很多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也衍生出了【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这种理念。
当然了,至少在被烧死之前,哲学家很乐于接受神学。
在格致院的讲堂里,宗教学者叙述着公理,而面前的一应听众,大多数就是带着质疑的态度在听,因为进讲堂之前,吏部尚书王直就告诉他们,这些学说需要他们来验证,为此圣人还设立了奖学金。
基础并非一蹴而就,朱祁钰用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加速整个大明的学术进程,将本来宽松还称得上薄弱的基础给填实,以应对之后需要面对的情况。
朱祁钰可不要毫无地基的空中楼阁,那样就算火车在轨道上跑,早晚也要脱轨。
小主,
讲堂内的院士儒生多数已经能用字母来排列公式,所以宗教学者在上面说的时候,对面的人全都在奋笔直书。
如此氛围,让宗教学者不由得生出成就之感。
大明有多繁荣,多强大,他们已经听得不知多少,而处于这么强大的帝国所在的最高学府,却十分尊重他们的学术成果,没有歧视,并不高傲,实在是让他们感慨。
说完欧几里得,自然也要说阿基米德了。
人群中的班承和陶有道,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让班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墨经》。
衡而必正,说在得。
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
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
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墨经》中的杠杆原理,被墨子实际应用而诞生出杆秤,但却没有如阿基米德那般,进行数学推导和证明过程。
作为工匠鼻祖的鲁班,与墨家自然是相互交融,在竞争中学习。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各有长处,所谓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便是如此。
当然,阿基米德并不知道地球,也不会说什么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动整个地球。
若是他那么说的话,或许早就被架在烤架上了。
宗教对于西方影响之大,是华夏无法理解的,就好比在场讲课的学者,邓南兆带着他们,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是有学识的教徒,若光有学识,那邓南兆会选择带几本书,而不是人。
现在,宗教学者很庆幸他们能来到大明这一片土地上,在心态上,他们有种解脱束缚的感觉。
有着大明至尊皇帝作为靠山,他们只要听话,那就不需要再看那什么主教的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