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招降南诏、拖垮吐蕃的西南战神韦皋(1)

大唐气象 贪狼木 871 字 11天前

韦皋,长安人,生于天宝四载(745年),出自名门大户,但家境较为贫寒。他的入仕方式颇为奇特,肃宗驾崩后韦皋因声名好、学问高、年纪轻,被朝廷征辟为建陵挽郎。

“建陵”是肃宗的陵寝名称,而“挽郎”则指当时替皇帝牵引灵柩、高唱挽歌的少年郎。

大唐有制,“挽郎”身份相当于后备干部,在参与完殡葬活动后即可由吏部直接选任为正式官员。

韦皋顺利的从挽郎调整为华州参军,而后基本上一直在藩镇幕府工作任职。藩镇相当于个小朝廷,幕府是直接服务于节度使的机构,所作事务军政财刑无所不包。擅长学习总结的韦皋由此练出了一身文武艺,为他将来的挥斥方遒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太尉朱泚在乱兵拥护下悍然称帝,德宗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整个天下乱作一团。

就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时任陇州留后(今陕西陇县)的韦皋在势单力弱的情况下,设计诛杀了投靠朱泚的叛将牛云光,毅然选择站队大唐。他的忠勇得到德宗的认可与褒奖,特地为他单组一军,成为奉义军节度使。

兴元元年(784年),时年三十岁的韦皋接替张延赏,出任西川节度使。

西川,可理解为现在的四川省中、西部地区,治所位成都,辖区与吐藩、南诏相邻,是大唐的西南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韦皋主政西川期间,吐蕃正处于巅峰发展期,不仅蚕食了河西、陇右全境,不断侵扰盐、夏二州(盐州即今陕西定边,夏州今陕西靖边),还以兵威慑服南诏,让处于大唐纵深的嶲州(今四川西昌)也沦为防御吐蕃进犯的前沿。

南诏原是大唐属国,天宝十一载(752年)在宰相杨国忠的错误政策下叛唐自立,更改国号为“大礼”。吐蕃趁虚而入,册封南诏王合罗凤为“赞普钟”——意为吐蕃国王的兄弟。恰好赶上安史之乱,大唐自顾不暇无力顾及,南诏遂全面倒向吐蕃,成为吐蕃在大唐西南方向进攻发起的桥头堡。

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德宗刚刚继位不久,吐蕃、南诏联兵十万,兵分三路大举进犯西川,接连攻陷嶲州等多座沿边州县,后被大唐名将李晟击退。

就在这场边境作战中,南诏宿命般俘获了西泸县令郑回!

提起郑回,他是南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生于相州(今河南安阳),天宝年间进士,精通儒家经典。被俘后由于他学识渊博,受到合罗凤的欣赏与器重,让他专为自己子孙传授汉家学问。后来郑家在南诏做大,其七世孙郑买嗣灭掉南诏,建立了大长和国。

合罗凤的儿子凤迦异、孙子异牟寻、曾孙寻梦凑都曾拜郑回为师。郑回运用儒家教学理念治学,传授学问非常严格,时常责罚南诏王的那些皇子皇孙,这让他们反倒对郑回敬畏有加。

郑回在南诏地位极高,等到异牟寻继位,更是重用他为清平官。清平官大致相当于唐朝宰相,共设有六人,军政事务一律听决于郑回。其他五人对郑回俯首帖耳,稍有过失便会遭到郑回责打。

南诏国臣服吐蕃的生活过的并不愉快,他们拥有数十万人,吐蕃每次进犯大唐都会拉着他们做前锋垫背,又向他们征收繁多的赋税,还在南诏境内险要之处设置城堡,每年从征调南诏国人戍守,让南诏上上下下极为不满。

郑回借机劝说异牟寻重归大唐,理由是中国历来重礼尚义讲文明,从不向藩属国征发赋税徭役。

倾慕于中国文化的异牟寻深以为然,但苦于两国断交已久,没有向大唐示好的途径,就这样一直拖了十来年。

韦皋出任西川节度使,主动在边境线上招抚各蛮族部落。异牟寻得到消息,暗中派人通过蛮族向韦皋表达了归附之情。

有着极高战略素养的韦皋敏锐意识到这是对付吐蕃的大好契机,当即奏报德宗:“如今吐蕃撕毁和约,屡屡进犯盐州、夏州,臣听说南诏以及生羌八国均有归附想法,建议招抚接纳他们,用以达成孤立削弱吐蕃之目的。”

德宗采纳了韦皋意见,令他设法先与南诏高层取得联系,进一步探查其真实动向。

韦皋给嶲州境内东蛮两林部首领苴那时写了封信,托他护送大唐密探进入南诏境内。

从反馈的情报中,韦皋得知南诏国民中识得汉字的很多,无需翻译转述,便直接写信给南诏边将予以招抚,劝他们速派使者觐见。

此时,南诏虽有归唐想法,但还停留在通过东蛮接触试探阶段,尚未升格到国家政策层面。就在不久后发生的几次历史事件,让这一进程得以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