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

春风度湘 桐花争挽 2520 字 1个月前

几千年前,当炎黄子孙初露峥嵘,华夏文明沿着古老的黄河谷地开始幅展,农业便一直主导着这片土地的兴衰,而由农业衍生的税收,也当仁不让的成为此方统治的基石,这种状况即便是延伸至几千年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依然如故。

在远去的封建时代里,农业税被老百姓称为皇粮国税,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公粮”。一般来说,国家在夏秋两季征收公粮,而有些地区夏收较少,所以时间主要还是集中在秋季。至于征收的地点,下落到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无疑就是千千万万个乡镇级别的粮站了。

七河粮站,就是其中之一。

坐落着七河粮站的大高加村跟湘中其他许许多多的村落一样,群山环绕,在夏季的夜里,蝉鸣蛙叫不断,显得热闹,可一旦入了秋,则便萧索寂寞的多了。夜静谧,雾薄凉,但昨夜笼绕其间的秋雾只在早上的七点便被送粮的人群所拨开,大高加村已在一片喧嚣声中悠悠醒来。

来自七河乡各个角落的百姓车水马龙,麻袋、箩筐、板车参差错落,摆成一字长蛇,排列在粮站前的黄土路上。而此时,距离粮站正式开门工作的时间,尚还有整整一个小时。

若在以往,这个时候的谭站长其实多半已经打开了门,拖着一个扫帚在四处扫扫弄弄了,而偏偏就在最为忙碌的今天,大家反而却还看不到他的踪影。倒不是因为站长贪懒,只是因为他知道,一旦大门打开,便如同水库开闸,到时候送粮的百姓如洪水涌入,震天价响的催着吵着收粮,可就坏了事了。他老谭倒不十分在乎早开工一个小时,关键在于几个年轻的同事只怕还在被窝哩,自己一个人,可就要穷于应付了。

所以谭站长宁愿躲在屋里先喝两杯热茶,至于开门,可还没到时候。

老陈家应交的公粮陈奶奶早已事先称好,并用麻袋装妥了,这日只等着民国挑过去验收缴纳就行。因为离得近,民国也并不十分赶早,只是掐着粮站上班的点出来,等行到村中的田垄路上时,正好碰到了挑着一担箩筐的二娘。

民国素来知道二娘能里能外,是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子,所以并不意外,倒是二娘见着了挑担的民国却是愣了一下神,遂快步赶了上来,笑着问起什么时候回的家,又问在二中学习生活可还习惯,民国一一答了,两人边说边聊,往粮站这边来。

从六子家的门前经过时,只见着那小粽儿坐在地上玩耍,倒没见着秦家的大人,于是接着绕过粮站的侧墙,方来到大门门口。这时的铁门早已敞开,看到里面人头攒动,验收的挤一簇,过磅的挤一簇,守在窗口前开票的又是一簇,叽叽喳喳,热火朝天。

这时两人虽然到了门口,却并不能够就此进去,外面可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呢,这要敢公然插了队,先不说粮站的人管不管,这群排队的百姓用口水和唾沫恐怕也能淹死你。

两人只能逆流向外,去寻这队伍的尾巴,二娘看到这条长龙,也不禁抹起汗来,笑道:“原该六点便来这候着,便不用排这长队了。”

民国一笑,与二娘一前一后,足足行了半里地,才总算来到了队伍的尽头。这时可以看到排在队尾的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人家,他褶皱的脸上冒着细汗,显然也刚放下挑担不久。老人将一根扁担横在两个麻袋上面,正坐着休息,这时眼光扫过逆流的二人,以为是吃了质检员的瘪,于是笑着打起了招呼:“怎么的,不给收?”

二娘笑道:“倒不是,还没能进去呢,正赶着来排队,只是您从外边来,我们却是从里边来。”

老人心下了然,咧开嘴笑道:“娘儿俩原来是大高加村的呢,只是离这么近,咋这早晚才来?”

二娘听老人说成了娘儿俩,也并不分辨,只是笑道:“贪懒起不了早,倒比不了您老人家,老人家哪儿来?”

老人笑道:“十里山过来的,六点便离了家,一路上磨磨蹭蹭,结果弄到现在才到,终究是年纪大喽。”

从七河的集市水打铺再往南五公里就是十里山,那儿是秀娥的娘家,陈民国年幼时可不少跟着妈妈往外公家跑,只是后来秀娥的不如意惹得外公责恨女婿,也就一并不怎么喜欢他的骨血,所以在秀娥离开之后,外公家如今也去的极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