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进攻茅山二

张风的第二军于秦汉历 1937年12月30 日上午 9 点开始朝着茅山进发。10 点,在距离茅山阵地前着手布置进攻事宜。

依照新的会议要求,首先要架设炮兵阵地。由于此次是对高处发起进攻,且区域广阔,所以我军并未轻举妄动。昨天,刘佳呗携带了多枚定时引燃的烟雾弹。11 点,烟雾弹准时引燃。届时,倭寇的所有部队、火力点以及我军乔装战士无法夺取的炮台都将暴露无遗。我军便能针对这些目标集中火力予以摧毁。

经过我军炮兵部队紧张有序地构建,榴弹炮阵地已基本完成,一门门105毫米榴弹炮与155毫米榴弹炮散发出一阵阵杀气。与此同时,我军空军飞行第一大队也增援而来,共有 21 架飞机抵达。

30日中午11 点整,倭寇阵地的火炮处冒出一片片浓烟。见倭寇阵地已然暴露,我军即刻对倭寇发动进攻。

飞机大队朝着山下和山上的目标开始精准投弹,紧接着进行扫射。一时间,倭寇的阵地陷入一片火海,浓烟滚滚,弹片横飞。火炮被炸得支离破碎,工事坍塌,士兵们在惊恐中四处逃窜,却难逃被炸飞的命运。

炮兵阵地也迅速开火,向着倭寇猛烈攻击。一时间,炮声震耳欲聋,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倭寇的工事上。倭寇的防御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土石崩飞,士兵们被强大的爆炸冲击波掀翻在地,残肢断臂随处可见,鲜血染红了土地。

隐藏在山上一些炮台的我军部队立刻展开行动,他们佯装运送弹药,趁倭寇士兵不备,迅速出击。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人,手中的武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他们与倭寇展开近身搏斗,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震天。最终成功夺取了 5 处炮台,然后立刻调转炮口,向着山下的倭寇发起炮击。

炮弹如流星般呼啸着砸向倭寇的阵地,炸起的烟尘遮天蔽日。倭寇们惊恐万分,四处奔逃,却又不知该往何处躲避。有的倭寇被炮弹直接命中,瞬间化作一团血雾;有的倭寇被炸飞的土石掩埋,只露出半截身子在外面拼命挣扎。

轰炸仍在继续,整个茅山仿佛陷入了末日。倭寇的指挥所也未能幸免,在一阵剧烈的爆炸中化为废墟。倭寇这边渡边的副手边麻友大狼狈地从废墟中爬出,脸上满是惊恐和绝望。

“顶住!给我顶住!”他声嘶力竭地吼叫着,但士兵们早已乱作一团,根本无人听从他的指挥。

此时,我军的飞机大队和炮兵阵地相互配合,对倭寇的阵地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轰炸。倭寇的弹药库被引爆,发出一连串惊天动地的巨响,火光直冲云霄。

在一阵又一阵猛烈的轰炸过后,战场上一片死寂,只剩下滚滚浓烟和燃烧的火焰。

“冲啊!”随着一声令下,我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总攻。坦克轰鸣着向前推进,履带碾碎了倭寇的防线。战士们紧跟其后,奋勇杀敌。

“冲啊!”随着一声令下,我军的坦克部队如钢铁猛兽般咆哮着发起了冲锋。三十辆坦克排成紧密的战斗队形,履带滚滚,碾碎了前方的一切阻碍。

坦克的炮口不断喷吐着火舌,一枚枚炮弹精准地射向倭寇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每一次开火,都伴随着地动山摇的巨响和耀眼的火光,倭寇精心构筑的工事在坦克的强大火力下纷纷土崩瓦解。

最前方的一辆坦克,车长透过了望孔密切观察着前方的敌情,口中不断下达着指令:“全速前进,炮口向左微调,准备开火!”驾驶员双手紧握操纵杆,脚踩油门,坦克瞬间提速。炮手精准地瞄准了倭寇的一处碉堡,随着一声令下:“开炮!”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目标,碉堡瞬间化作一片废墟,砖石瓦砾四处飞溅。

另一辆坦克在冲锋途中遭遇了倭寇密集的火力扫射,子弹打在坦克的装甲上,溅起一串串火花。但车内的战士们毫无惧色,车长冷静地指挥:“继续前进,不要减速,炮手寻找敌人的火力点!”炮手迅速转动炮塔,锁定了倭寇的一挺重机枪,果断发射炮弹,将那挺重机枪连同操作的倭寇一并炸飞。

在一处陡峭的山坡前,一辆坦克毫不畏惧,加大马力向上攀爬。履带在坡上打滑,扬起漫天的尘土,但坦克最终还是成功登顶,然后顺势向着坡下的倭寇阵地猛冲过去,犹如泰山压顶之势,令倭寇惊慌失措。

还有一辆坦克在进攻中,履带不慎被一枚炮弹炸断。但车内的战士们迅速展开抢修,在步兵战友的火力掩护下,仅仅几分钟就更换好了备用履带,继续投入战斗。

整个坦克部队相互呼应,协同作战。有的坦克负责摧毁敌人的坚固工事,有的坦克为步兵开辟前进的道路,还有的坦克对逃窜的倭寇进行追击和碾压。在坦克的强大冲击下,倭寇的防线被彻底撕裂,为我军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面对我军的强大攻势,残余的倭寇妄图做最后的抵抗,但他们的抵抗在我军的钢铁洪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军战士们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消灭了负隅顽抗的倭寇。

终于,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成功拿下了茅山,鲜艳的军旗在山顶上高高飘扬。战士们欢呼雀跃,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茅山附近的渡边大佐这时躲在一个山头观看这个场景。看到战斗这么快结束,瞬间吓了一身冷汗。

"走。赶紧走。再找个地方把衣服弄破。就是我们苦战后逃出来的。谁也不许说漏嘴!"

渡边一边带着自己的警卫队逃跑,一边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有远见,提前跑路了,不然这不得死无葬身之地。果然还是那句华夏古语说的对"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