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刘宗敏归心

刘宗敏听完赵安的话,仿佛是入定了一般,他开始认真的思考赵安的话。

赵安从来不会小看古人的智慧,他们或许是受限于时代,对于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不够。

但是在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方面,古人并不逊色于后世的那些人。

就比如先秦诸子百家的着作,《论语》、《中庸》、《道德经》、《商君书》《孙子兵法》……

这些着作,一直是到了后世,都仍然从道德、法律、政治、军事等等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赵安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脑子里那些后世的科学技术。

社会理念,以及了解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势 ,所以赵安非常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去和那些朝廷大佬呢玩弄权术。

也没有去和他们搞什么阴谋诡计,开玩笑,能在大明朝混到中央重臣或是封疆大吏的人。

有哪一个是好对付的,那群人都是从科举这条路一步一步考上去的,科举制度下,每一个能考中进士的人。

都是既聪明,又勤劳的人,有人说八股文死板,就以为八股文选出来的进士,都是一些书呆子。

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理解八股文,八股文从科举制度上说,在赵安看来,绝对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绝对是利大于弊。

原因很简单,科举诞生之初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打破,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的一种情况。

是为了给社会,留下一条底层人,步入上层社会的通道。

但是在八股文之前的科举,当选定考题之后,考生开始写文章,但是是人就会有立场,而每个人的立场都是不一样的。

举例来说 ,以焚烧秸秆这个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应该烧,有的人会觉得不应该烧,这时候,如果你是考官,你是不是会偏向于,与你持相同观点的考生?

那么长此以往,科举选出来的考生,就是与主考官思想类似的考生,就增加了朝堂上结党的风险。

既不利于皇权的统治,也加剧了新的学阀和门阀的产生,这一点,在宋朝的时候,体现的非常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