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京营诞生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代,其中的主要力量为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

京营里三大营起初的配置为:五军营主练营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

神机营主练火器,是部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点。

三千营主练骑兵,主要负责出征时期的侦察以及突袭任务。

三大营不是简单的三个营,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三个兵种。

三大营的实际人数是按照“卫”来编制,一共有七十二个卫,约四十万之众。

而京营除了三大营的部队外,每年还有从外地调往北京的军队,也称作“班军”,作为京营的辅助力量和补充。

京营最初的定位是野战军,而非城防,因此在创建之初,京营经常对外作战,比如永乐帝六次北伐蒙古以及进兵甘肃青海,都是以京营作为战争主力。

在大明前期,京营一直是大明最精锐的武装力量,也是大明对外保持武力威慑的根本。

直到在大明战神朱祁镇的领导下,京营迎来了它的转折点——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战后,京营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由于以英国公张辅为代表的大明勋贵集团,在此战中伤亡殆尽。

从此大明世家勋贵执掌京营的格局被改变,兵部文官和宦官开始作为军事主官掌管京营。

此后的京营被改革为了“团营制度”,也就是精锐集中起来由将领率领。虽然后来几经更迭最终恢复三大营制度,但是却为后来京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大明内外的局势日渐平缓,所以大明内外的战争也逐渐减少,再加之募兵制的兴起(明朝前期是军户制)。

使得京营中的军户(职业军人)越来越少,军户的地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地方“租借”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