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中原

晚明风华 戈昔 2315 字 2个月前

朱寅回过头,挥手道:“好!我等你们长大!”

努尔哈赤看着远走越远的朱寅,久久不语。

……

宁采薇这一次,足足带了五辆马车的货物。

很多货物,都是努尔哈赤赠送的。

人参、貂皮、狐皮、水獭皮、鹿茸、木耳、松子、榛子…

按说一转手,就是好几千两白银的利润。

可她自然有一套生意经。在听朱寅说起来明朝的商贸管理历史后,她就知道怎么做了。

这些货物,不是运到中原卖的,因为中原是禁海,她没有走私渠道,无法上岸。

关口也查的很严,没有凭文,也没有关券、商引。

没有这些商贸凭证,根本就无法交易,甚至无法将货物运回中原。

那么只有一个法子。

少赚一笔,将货物兑给有渠道的走私商人。

这样虽然少赚很多钱,却能解决问题。这也是唯一的可行办法。

有个女真商人告诉她,进入抚顺关以后,直接南下,到了定辽右卫的凤凰城,再南下到海边,就能看见獐子岛。

而那个獐子岛,就是中原、朝鲜、女真诸部的走私集散地。

很多走私货物、贩卖人口的船只,都把獐子岛当成了一个中转码头了。

周围的卫所,早就被银子喂饱了,根本不管不问。

和獐子岛一样,大鹿岛也是走私集散地。但离岸边更远。

得到这个商业信息,宁采薇立刻就做出了决定。

……

朱寅等人沿着建州左卫的固定“贡道”南下。

数日之后,终于看到了辽东边墙。

所谓的明长城,就包含了辽东边墙。

很快,就看到了雄伟的抚顺关城。

朱寅看着高大威武、戒备森严的抚顺关城,没有一丝骄傲的感觉,反而有点鄙视。

抚顺,抚顺,抚的顺吗?

哈!

花了两百年时间,耗费无数民力物力,砍光了辽南的森林烧砖,修建明朝版的万里长城,就是防备蒙古和女真的侵袭。

真能挡得住?

这就叫天子守国门?

却说大明朝在辽东,对女真部落开放了两处指定交易的场所:马市。

一个是开原关,又分南北。北关是叶赫部,南关是哈达部。

一个就是抚顺关。

关内是辽东都司,关外就是努尔干都司了。

可惜,如今的奴儿干都司,其实就是女真人的地盘。

这两处榷场虽然叫马市,但不限于交易马匹,只要不是铁器、硫磺、兵器、书籍等违禁品,都可以交易。

但是要想进关交易,就需要敕书。

所谓的敕书,是明朝颁发给女真贵族进贡、商贸的凭证。

也是空白的官职告身。

一道敕书,准许一人一马,由指定的“贡道”入关。

所以,敕书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而且明朝默许,敕书可以抢夺。只认敕书,不认人。

看似很高明的招数。

于是,女真诸部为了争夺代表贸易权的敕书,打出了狗脑子。

最后打着打着,相互兼并,反而越打越强。

贸易手段,从来解决不了武力的威胁。

此时的抚顺关外,聚集了千余人,都是女真部落前来贸易的人。

可是,绝大多人只能在外面等候,却无法入关。

能入关的女真人,只能是有敕书的。

城楼之上,懒洋洋的明军士卒,脱盔脱甲,只穿着单衣,在阴凉地里凉快。

看守城门的把总,袒胸露怀、大马金刀的坐在城墙下,吃着香瓜,扪着虱子。

把总爷惬意的很。

对进进出出的女真野人们,看都不看。

额亦都让三百骑兵和汉人奴隶留在城外,就取出一沓子敕书,要求进城。

城门关卡官吏察看了敕书的数量,按照每道敕书准入一人一马的规定,放进了几十人马。

没错,努尔哈赤征战五年,已经拥有一百多道敕书了。

抚顺关内的马市上,熙熙攘攘,都是天南海北的客商。

但是,能到此来做生意的人,谁没有背景?

顺利进入抚顺关,花了一些钱,就在额亦都的帮助下办了只能通行辽东都司的商引。

其实已经是违规办理。但这里是边关,特事特办嘛。

接着,朱寅就和额亦都等人告别,换了新购买的汉服,迅速南下。

辽东都司地广人稀,大多是卫所军户和驻军,汉人民户也有,但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