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绅阶层在明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沈万三家族的沦落,就是最好的说明。
问题是,即便朱元璋一度停止科举,对士绅阶层釜底抽薪,
但偌大的大明帝国,终归还是需要士绅阶层参与管理的,
于是自明太祖晚年,科举又被重启,且步入正轨,士绅阶层又再次重新崛起。
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
此时的士绅阶层,在底层与地方官达成默契,结成牢不可破的利益联盟。
底层士绅,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及一技之长,
尤其是在明朝文盲横行时代对文字的垄断,
逐渐承担起了至少5类不同职责,包括:
调节农民之间的法律纠纷;
监督地方学堂与书院;
监督水利工程;
招募和训练地方民兵以及包揽农民税收,上交衙门属员。
随着官僚、士绅集团势力的巩固,
官僚、士绅集团强大到甚至可以威胁皇权,
典型如,正统年间的“内阁三杨”一度完全压制皇权。
除此之外,官僚士绅集团还催生了地方书院议政之风,
不仅开启了朋党之争,更掌握了社会舆论,夺取所谓的“道统”,
即官僚、士绅对儒学的解释权,皇权受到了巨大威胁。
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和南方之乱后,
此时的官僚、士绅势力,大大减弱,
但却依旧牢牢的掌握了地方上得话语权和统治权。
官僚、士绅阶层,依然是大明朝地方上的主要统治力量,是大明朝的根基。
而要想彻底根除地方上的士绅阶层,
就必须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但显示,这并不现实,
小主,
也不可能现实,
因为朱祁镛,本人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他可以降低对天下农户的压榨,但要交出手中所有的土地,变相的就是交出皇帝之位,
显示绝不可能。
朱祁镛,他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彻底推广“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之国策呢?
可以让手下官绅,降低对名下佃户的压榨,
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如增加商业税和矿税,来变现的实现对官僚阶层的收税,
但要彻底实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一国策,
不仅是对全天下官绅、士绅两大阶层,面子的打击,更是对其根本利益——土地的打击。
一旦真如此实行,可以想象,
天顺帝朱祁镛,活不过十年,必将死于非命,
等其死后,这项国策也必定不会长久,
清朝雍正帝,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想清楚后,
朱祁镛苦笑的摇摇头,
自己终究只是一个凡人,不是伟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