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弄巧成拙

其次,谈判代表提到,在签订协议时,对方比我们更急切想要完成交易,因此风险相对较小。”

“而且,虽然我们在技术上可能不如共青城那么先进,但也不是完全外行。如果真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至少也能及时发现。”他补充道

许宁听后微微一笑:“说得对。等前28架生产完毕,需要俄方技术支持的地方也就少了。根据我的经验,打通生产线大概只需要16到20架就够了。”

两人边走下楼梯边讨论着。

“关键在于接下来要生产的90架飞机。苏-27的基础研发非常优秀,只是部分设备显得过时。

如果我们能在原型号基础上做出改进,将大大提升其作战能力。这就要靠你们这些总体研发师的努力了。”何明说道。

尽管112厂主要负责飞机制造,而何明则是总装工程师,但对于整个航空领域,这位从60年代起便投身其中的老兵有着深刻的理解。

毕竟,华夏首个飞机研发室就是在112厂成立的。

他的看法与许宁不谋而合。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陆地和海洋的大国,华夏显然需要一种航程远、机动性强的重型战斗机。

同时,为了实现空军由防御向攻防兼备转型的目标,也需要一个能够携带大量武器且动力强劲的多用途空中平台。苏-27正好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需求。

不过,除了基本框架外,许多部件都可以采用国产替代品。

比如那个重达一吨的N001雷达系统必须更换;还有,苏连式的仪表盘也应该升级为现代化的玻璃座舱。

实际上,就连苏连自己人也不太满意苏-27上的这两个组件。

如果不是苏联解体导致新版本的研发中断,采用了平板缝隙天线和数字飞行控制系统的苏-27SM很可能已经服役了。

想到这里,许宁意识到,接下来还需要规划八三工程之后的发展方向。

对于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来说,还有很多未竟之事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他想把所有事情都揽下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是个时间管理高手。

否则,两边兼顾不周,反而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