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推广新机型

尽管伊留申公司此行主要是为了保障航展顺利进行,并未带来任何参展机型,但他们也渴望在这个平台上有所作为。

尤其是看到苏霍伊和米里通过与华夏的合作重新焕发活力后,伊留申感到既羡慕又焦急。

伊留申面临着独特的问题——其主打产品伊尔76的生产线位于乌克斯坦的塔什干,而非俄易斯境内。

这种情况下,他们急需找到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华夏这个重要市场上。

于是,洛兹科开始构思一个既能展现公司实力,又能巧妙避开当前困境的新策略。

曾经,当大家还是一个国家的时候,研发工作集中在莫思可,而塔什干负责制造,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推动偏远地区的工业发展。

然而,时过境迁,情况发生了变化。

苏连解体后,中亚各国的经济状况远不如俄易斯,如果继续让塔什干的工厂闲置下去,不出几年,生产新型伊尔-76运输机的能力可能就会彻底丧失。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早些时候,乌克斯坦与北约签订了《单独伙伴关系计划》,这使得莫思可方面感到不安。

因此,为了确保生产能力,伊留申公司决定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星SP工厂建立新的伊尔-76装配线,并迁移塔什干的技术工人。

这一转移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资金。最理想的方案是找到一位大客户,购买十几架或更多的新伊尔-76。

这样做既能维持塔什干工人的就业,也能为新生产线的建设筹集必要的资金。

但有一个难题:伊尔-76实在是太成功了。

作为一款战略运输机,它几乎具备战术运输机的低起降要求,甚至可以在未铺设的跑道上操作。

这意味着它拥有C-141级别的载重能力和C-130的使用灵活性及成本效益。

正因为如此,伊尔-76总计生产了超过850架,这个数量超过了全球所有其他战略运输机型号的总和。

如今,俄易斯空军不再需要这么多的战略运输机,所以伊留申研发局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其实是过去的自己——那些在1991年之前生产的飞机。

要突破这一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推广新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