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吊舱残骸走了一圈后,许宁同样感到惊讶。
作为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人,他对AN/APS-154合成孔径雷达(SAR)吊舱和AN/ALQ-99电子干扰吊舱内部的布局相当熟悉;
尽管那些设备的下半部分通常是空的,但它们的填充率依然能达到60%左右。
然而,眼前的这个吊舱却长达10米,但只有前后两端和中部装有设备,其余空间几乎都是空的,显得异常浪费。
此外,吊舱内的SAR天线长度仅约4米,似乎并没有充分利用可用的空间,可能是出于供电或重量的考虑。
按照常理,战术装备应当尽可能紧凑,但眼前这个吊舱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让人不得不对其研发初衷产生疑问。
许宁决定不纠结于眼前的困惑,先从最基础的检查开始。
他原本担心实验室里可能需要复杂的工具,但幸运的是,这些受损的电路板尺寸不大,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就足够了。
“看来储存器已经摔坏了,代码恢复恐怕是没指望了。”
他说着,将目光投向那些老式的元器件。虽然这些90年代的产品对他来说有些陌生;
但凭借经验和直觉,他还是迅速识别出关键部件:相位累加器、波形存储器、低通滤波器和参考时钟。
“这是一块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DDS)的电路板。”
许宁解释道:“在参考时钟的作用下,相位累加器会根据设定的频率控制字逐步累加,生成的相位值用于寻址波形存储器,输出相应的幅度信息。
经过数模转换和低通滤波后,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模拟信号。”
当他从显微镜前抬起头来时,注意到周围的同事们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他。
“怎么了?”他问道。
“你……就这么看出来了?”
郭林科难以置信地问,眼中满是疑惑。他们刚刚拼凑完成的巨大吊舱似乎在无声地见证这一幕。
其他人也显得十分震惊。
通常情况下,即便是电科14所的专业人士,面对从未见过且有损伤的电路板,也需要花费几天时间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