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代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翠谷村那充满古朴气息的石板路上。
王大山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了床,他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但却十分整洁的蓝色工装,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深知,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村子的发展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王大山来到了村里的学校,新教学楼已经建成有一段时间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他轻轻地走进一间教室,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下课后,王大山把校长叫到了一旁,说道:“老陈啊,咱们这新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也都有了好的学习环境,但我觉得咱们还得再努努力,把教学质量提上去。”
校长陈老师点了点头,说道:“王支书,我也正想和你说这事呢。现在师资还是有点紧张,有些课程开不全。”
王大山皱了皱眉头,思考了一会儿说:“这样吧,咱们看看能不能从村里再找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培养一下,让他们来当老师。另外,我去县里再找找关系,看能不能请几个专业老师来支援咱们。”
陈老师感激地说:“那太好了,王支书。有你牵头,咱们学校肯定能越来越好。”
从学校出来后,王大山又来到了农产品合作社。
合作社的院子里,工人们正忙碌地装卸着货物。
王大山找到老李,问道:“老李,最近合作社的生意怎么样?”
老李笑着说:“王支书,多亏了咱们更新了设备,现在产量上去了,订单也越来越多。就是有个问题,咱们的农产品品牌还是不够响亮,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点弱。”
王大山拍了拍老李的肩膀说:“你说到点子上了。咱们得想个办法,把咱们翠谷村的农产品品牌打出去。我觉得可以搞个品牌宣传活动,把咱们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都宣传出去。”
老李有些担心地说:“王支书,搞宣传得花钱啊,咱们合作社的资金……”王大山打断他的话:“资金的事我来想办法。咱们可以先做个预算,看看需要多少钱。我去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商量,再找找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让大家一起出出力。”
离开合作社后,王大山回到村公所,召集了村干部们开会。
他把学校和合作社的事情跟大家说了一遍,然后说:“乡亲们,咱们村现在发展得不错,但不能满足于现状。学校是咱们村的未来,合作社是咱们村的经济支柱,这两个方面都得抓好。”
一个村干部说:“王支书,你说的对。但现在大家都挺忙的,搞学校建设和合作社宣传,人手可能有点不够。”
王大山想了想说:“这样吧,咱们发动村里的年轻人,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帮忙。年轻人脑子活,有干劲,肯定能把事情办好。”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