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何慈恩

重开人生局 芮娘子 2199 字 2天前

我出生在大西北,祖父是个师长,祖母是部队通讯连的,父亲是营长,后来升到了团长,母亲也在部队里做后勤,属于军人世家。

别人羡慕我的军人家庭,可我的难过却无人知晓,家里人都是军人,平时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这么个小孩儿,所以我很小就要辗转于各个军嫂家,

没有工作的军嫂们很愿意帮着带孩子,可一旦军区里有了工作的机会,会优先安排军嫂,性格好的,勤快的,爱干净的这类人都是最先挑选的,

不巧,家里人选寄放孩子的也爱找这样的人家,好处就是孩子能得到不错的照料,不好的是,都不稳定。

太小的时候记忆并不深刻,很多事都是听奶奶忆往昔的时候会偶尔带一句,因此知道我是从一岁开始到四岁为止在别人家的时候比较多,而这个时间段也是国家最乱最难的时候,大运动。

很多人家就算敢接我们,也不敢收钱,大都是用粮食来结算,面上说的是亲戚朋友间走动的礼物,可大西北的粮食本就稀缺,那时候说是节衣缩食也不为过。

我想,也许就是这个时间段的经历,导致我妈后来对于钱财上精打细算的习惯。

终于可以把我放到托儿所了,我弟弟慈海又出生,我白天去上托儿所,晚上回家的时候去带慈海的军嫂家吃晚饭,再把慈海带回家,等着父母归家。

小婶婶总说我早慧,说我心思重不爱讲话,情绪波动也少,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只是记得,有一次我去带慈海的军嫂家吃饭接弟弟的时候,她家的孩子叽叽喳喳的在说话,

我不记得他们说了什么,只记得那个鸡毛掸子,还有满屋乱窜的孩子。

从那之后,我再去别人家时就尽量少说话,别人都很喜欢我的安静,久而久之,我就真的安静了。

家里父母没时间管我们,别人家能管饭就不错了,根本不会在别人家孩子身上花费精力,我和弟弟属于野蛮生长,后来字认得多了,我就喜欢看书打发时间,

不管是否能看懂,但是看也算是找些事情做,也就是这个时候养成的阅读习惯,可惜,大西北的各种物资都缺,柴米油盐、笔墨纸砚书,都是稀罕物什。

上了小学后,第一次考试就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跟我妈妈狠夸了我几句,说我能坐得住,是个学习的苗子,

可惜,那个年代早就没了高考,我最多就能上到高中,不过工农兵大学也算是个出路,建议我妈能好好培养我。

我妈是个听劝的,回到家就大手一挥,很是有气势的承诺,以后每年我生日都可以去书店选一本课外书作为生日奖励。

真的,只有一本儿,书本贵,就这,在大院里我妈都算是宠孩子的家长了,就这样,我带着弟弟一起学习,他坐不住,我就打得他坐住。

我以为我这辈子都要留在大西北,可是命运的转折就是这么奇妙,在我初二那年爷爷申请调回海市,想要回乡侍母,组织批复的很顺利,

爷奶临走前把我家和二叔家叫到一起,商量我们这几个孩子的未来,父母们自然不希望孩子离开身边,

虽说不管吧,但逢年过节还是能聚在一起,平日里怎么着也能看上两眼,但是爷爷坚持带我们走,

说海市那边的教学条件一定比大西北好,现在高考已经恢复,孩子们的未来有无数可能,不能耽误在这里。

最后父母拗不过爷爷,把我们四个孩子打包送上了火车,三个弟弟对新环境很好奇,完全没有担忧和忐忑,我年纪最大,再有一年就要中考,

虽说在西北的学校里我一直都是全校第一的成绩,但爷爷说这边的教学质量不咋样,老师口音都重,文化水平也不太高,这就给我很大的压力,我怕在海市的学校我跟不上,掉了队。

到了海市,爷爷带着我们去看了太奶奶,那是个很精致很有气质的老人,看见爷爷都哭了,直说对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