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危局前传71

大明危局 老文说 2322 字 26天前

第七十一节 蜕变

意外的落榜,让蒙禹一时有些失意落寞。因为家庭的原因,父亲这个读书人在临死前一再告诉他,只有考科举为官一条路才是他该走的,所以,他之前一心就是想着考试为官,也一直都很顺畅,这其实也是他选择留下而没有和师父一家一起走的原因之一。

对于蒙禹来说,完成父亲的遗愿,既是他这个儿子唯一能做的事,也是他最想做成的事,虽然他有满脑子的其他想法,但最终都为这个目标让道了,以至于最后他身边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这个想法,也觉得他确实应该去考试做官。

甚至,他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第二个六首状元,特别是在认识了恩师黄观后,他这个想法就更坚定了,因为师父告诉过他好几次,在和他年龄相同的时候是远不如他的。得到了上一个六首状元的肯定,自然让他更加信心倍增。

可如今,考乡试居然都落榜了,没有人会关心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落榜就是落榜,对于科举考试来说,大概是这世间为注重结果的事情之一了,没有人会管你之前是什么天才神童,读书万卷,才高八斗,一旦落榜,你就什么都不是,可哪怕你原先庸碌无闻,只要高中,也就能立刻翻身了。

蒙禹就这么浑浑噩噩的骑着马一路走着,从西安到南京,这两座千年古都之间有两千多里地,蒙禹却整整走了将近三个月,他实在有些怕回到南京面对朋友们问起却只能说自己落榜了。所以一路走走停停,有好山好水就去走一走看一看。

之前他也曾经从家乡凤翔走到安庆,可那时身上没钱,一路靠打鸟捉鱼度日,毫无心事,轻松惬意,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饿肚子。他那一次纯粹就是为了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出行的,没想到却在安庆府看到宋晟家里找家教,误打误撞的就留下了,一切也就随之改变了。

不管再怎么不愿意,还是要回到南京的,毕竟还有很多事要做,也要去漕帮的暗桩问问师父他们的情况,按时间推算,此时师母应该已经分娩了,消息也差不多该传到南京了。于是,在除夕之前的十二月下旬,蒙禹终于回到了南京城。

可一进小院,安和见了他没问他考的如何,却焦急的迎上前说道:“蒙先生啊,你可算回来了,急死我了。”蒙禹以为是他在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笑笑安慰道:“没事,难得出去一趟,我就是顺道游山玩水了一番而已。”

安和依然焦急的说道:“不是啊,是有人急着要见你,已经派人来了几次,说是你再不去,就见不着了。”蒙禹大惊道:“什么?!是谁要见我?”安和从怀里掏出一封信给他说道:“来人说是奉了盛庸将军之命,他前天又来了一趟,说你若是再不回来,盛将军就等不到你了。”

蒙禹一听是盛庸,心中一惊,连忙拆开信,却见信纸上只有一句话:盛某静候故人过府一叙。蒙禹脑中轰然作响,连忙问道:“来人可说了是出了什么事?”安和痛心的回道:“那人说,盛将军坚持辞官,让陛下不悦,那魔头陈瑛就不断的上书攻击盛将军心怀怨怼,那曹国公李景隆也落井下石参劾盛将军诽谤陛下。陛下虽然不悦,倒也还未回应,只是盛将军其实早就心怀死志,明年就是陛下的永乐元年了,他也不想活到那个时候,只是想再见你一面。”

蒙禹闻言愤恨的说道:“又是这两个该死的人渣!”蒙禹说完,也顾不得浣洗,将马上的行李卸下后就上马出门而去,他不知道盛庸怎么知道他就是小洛,又是怎么找到他住的地方的,他也不在乎这是不是一个陷阱,他只是觉得,如果盛将军真是心怀死志不愿意活到永乐元年,那他就真的可能回来晚了。

一路到了盛庸府门前,却是一片萧索清寂的模样,门口连灯笼都没有点,蒙禹心中咯噔一下下,连忙拴好马上前拍门,良久,才有一个家仆来开了门,那人一见蒙禹,立刻一把将他拉进门内关上了门,蒙禹一惊,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人就是浦口战役时奉命去陈蠹那里救自己的军令司马!

蒙禹正要发问,那人已经伸手示意道:“嘘,莫说话,这四周都是他们派来的秘谍,快随我来。”蒙禹立刻明白了,盛庸已经被监视了。那人带着蒙禹没有去往正堂或书房,却去往了存放杂物的地窖,将他带进地窖后,那人点上灯,让他稍等,然后就出去了。

等了片刻,地窖的门再次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顺着梯子下来了,蒙禹仔细一看,来人正是一身家仆打扮的盛庸。看来为了不给蒙禹留下后患,盛庸也算是煞费苦心了。蒙禹借着灯火仔细看了看盛庸,才半年不见,盛庸已经苍老了十来岁,特别是这一身家仆打扮,更让他显得沧桑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