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2月12日。
昆明五华山,万寿宫,皇极殿,大明中华王朝,第一次正式大朝会,继续进行中。
“启奏陛下”
“下个月,就是新年元日了”
“老臣奏请,朝廷该启用新的年号,也就是大明中华王朝”
大殿中央,礼部尚书程源,庄严肃穆的站在中央,手持朝笏,对着上面的朱皇帝,再次提出一个小议题。
没错,新朝新气象,年号这东西,也到了更换的时候。
没错,按照以往的惯例,上一任皇帝,病故驾崩,暴死暴崩。
新的皇帝上台以后,当年的年号,是不会更改的,以示敬重哀悼。
现在就是一样,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明清双方的年号,都没有更改。
“嗯”
“准奏”
龙座上的朱皇帝,刚刚搞定内阁大事,心满意足,狠狠灌了一大口参茶,大手一挥,同意了程源的奏请。
年号不年号的,对于后世穿越而来的他,其实不是很在意,他只在意钱粮和兵马。
“启奏陛下”
“老臣还有一事,就是新朝的科举会试”
“这两年,满清入侵大西南,朝廷各州府的科举会试,也跟着停办”
“如今的中华王朝,鼎立大西南,国势强盛,生气勃勃”
“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大明的国祚绵长,同时也是安抚天下的读书人”
“老臣奏请,新朝新气象,是时候重启科考会试了”
没错,内阁首辅是大事,科举会试同样是大事。
没错,礼部主要负责朝廷的礼仪、祭祀、教育以及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起源于隋朝大业元年,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个王朝的立足,不但需要钱粮兵马,也需要大量的官员,处理朝廷内务。
朝廷的官员,则是需要科举会试,选拔更多的后备官员,用于维持朝廷的长治久安。
“老臣扶纲,附议”
“微臣刘高宜,附议”
程源话音刚落,他身后的左右侍郎,扶纲和刘高宜,也紧随其后,站出来支持科举会试。
官场如战场,有些时候,可以是政见不合,有些时候,必须是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科举会试,是礼部的重要大事,做不好,或是没做的话,他们礼部就不用混了。
“嗯”
“程尚书,老成持重,思虑周全”
龙座上的朱皇帝,半眯着眼,瞟了几下礼部的主官,嗯的一声,先夸赞几句,安慰一下。
“放心吧”
“科考会试的事情,朕记住了”
“再等等吧,拖不了一年半载,朕心里有数”
“还有”
“这几年的乱战下来,各州府的官员典吏,空缺肯定是不少”
“这样吧”
“各州府县的主官,可以适当的,招收一些士子学子入衙门”
“也算是实习,更是一种磨砺,先适应一下为官之道,体验一下民间疾苦”
没错,两世为人的朱皇帝,城府老辣的很,坚决反对现在开考科举。
没错,他就是要拖,往后拖延科举,这也是为了大明朝廷的将来格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