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说,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又岂能善罢甘休?
无论是蒙武、蒙恬还是王翦等一众猛将,他们皆是大秦帝国的中流砥柱,对于这种危害国家安全、扰乱朝局稳定的行径必然深恶痛绝。
到那时,李斯恐怕将会陷入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绝境之中,等待他的或许只有万劫不复的深渊。
要明白啊,这些平日里威风凛凛,身经百战的武将们。
尽管平常时候偶尔也会因为一些琐事或者功劳大小之类的问题产生竞争和较量,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小小的摩擦。
但是,一旦面对那些文官们故意制造出来的种种难题与挑衅行为时,他们却能毫不犹豫地摒弃前嫌,迅速地紧密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对抗外敌。
就像大名鼎鼎的李斯一样,他可是秦朝时期声名远扬的杰出政治家兼文学家呢!
他的头脑聪明绝顶,智谋深远且策略精妙,让人不得不佩服。
而那位英勇无畏的蒙武将军,则是以他的威猛和善于作战而闻名于世,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率领秦军冲锋陷阵,为大秦帝国立下了数不清的汗马功劳。
还有蒙恬这位将门虎子,不但自身武艺超群,而且在军事方面极具天赋和才华。
至于王翦嘛,那就更不用说啦!他绝对称得上是秦国数一数二的绝世名将,一辈子都在沙场上摸爬滚打,经历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乎从来没有品尝过失败的滋味。
假如说这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当真联合到一块儿,凝聚成一股坚如磐石、锐不可当的强大力量,那么就算是高高在上、手握生杀大权的一国之君。
恐怕也得对他们心存几分畏惧呀!原因很简单,他们手里掌握着至关重要的兵权,在军队当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这种影响力可绝非儿戏。
如此强大的一个联盟,完全有能力给朝廷局势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主宰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走向。
此时此刻,李斯的心情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起伏不定,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忐忑不安……
“刺客上门?哼!此事陆将军早就有所预料,并提前告知于孤。故而,在这场风波之中,陆尘、冯去疾以及韩非三位爱卿皆安然无恙。”
嬴政面沉似水,冷冽地开口说道。
其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群臣先是一愣,随即便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恍然大悟。
“怪不得啊……大王一直以来对韩境之事都显得如此淡定从容,毫无半分忧虑之态。原来,这竟然只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局!”
“此计旨在迷惑赵国和魏国,令他们误以为我大秦韩境已然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从而趁虚而入,而大王则正好可以借此良机,将其一网打尽!”一名大臣忍不住惊叹道。
“没错!不仅如此,大王此前调动雍城大营的军队,想必也是故意为之,只为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进一步误导敌人。”
“再加上那夏御医急匆匆奔赴韩境,这所有的一切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精妙绝伦的局!”另一位大臣附和着说道。
这时,只见尉缭微微低头,沉思了片刻之后,缓缓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明悟。
“大王英明!微臣经过一番思索,终于理清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得不说,此计当真是妙不可言呐!”
嬴政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轻轻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然而,此时此刻,群臣脸上所流露出来的表情并非仅仅是对这个布局的赞叹,更多的,则是深深的惊骇之色。
因为他们深知,能布下如此天衣无缝之局者固然令人钦佩,但更让人感到震撼的,却是嬴政对于陆尘这位将军的重视程度。
小主,
要知道,这样一场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计,竟能放心交由陆尘参与其中并事先知晓,足见陆尘在嬴政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大王竟然对陆尘施以如此厚重的待遇!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有大臣忍不住惊叹道。
“是啊!大王甚至不惜调动整个大秦的力量来为陆尘的谋划铺平道路,这种程度的恩宠可谓前所未闻呐!”另一名大臣附和着说道。
“这般相待,实在超乎想象!想我大秦立国至今,何曾有过这样的先例?”又一臣子感慨万分地摇头叹息。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此次谋略若能成功,再加上大王对陆尘如此器重,那他极有可能会成为我大秦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上将啊!”
一时间,群臣们心中皆充满了惊骇与讶异之情。
他们对于这位仅仅听闻过其声名,却从未见过其人的将领,不由自主地在心底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意以及难以抑制的好奇心。
要知道,仅凭陆尘的一封亲笔书信,便能让嬴政这位威震天下的大秦之王心甘情愿地陪着他一同疯狂行事。
并在暗地里精心布下如此惊世骇俗的宏大棋局,此事如今已传遍满朝文武,无人不知晓。
然而,即便强如嬴政本人,也不敢断言大秦的朝堂之上,就绝对不存在他国派来的奸细。
更不能确保,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的府邸之中,究竟有没有潜伏着别国的眼线。
所以,出于谨慎考虑,嬴政选择瞒着所有人去执行这个计划,哪怕是眼前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们亦被蒙在了鼓里。
这时,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开口问道:“大王,此局的关键在于引诱赵国和魏国出兵,侵犯我大秦的韩国边境,但陆尘到底打算用何种方法来歼灭赵魏两国的庞大军队呢?”
赵魏两国倘若真能成功合兵一处,那么他们所集结的兵力累加起来,只怕将会逼近二十多万人之众!
然而反观韩国境内,仅有留守的雍城精锐之士十万人而已。
就算将那些投降的韩军士卒也算在内,满打满算也不过才二十万左右罢了。
要知道,这些降卒可都曾是韩军之人,对于我大秦帝国恐怕依然心怀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