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李自成来说,他身边的宋献策原本只是个在江湖上靠算命为生的术士,而牛金星更是一个曾遭受牢狱之灾、穷困潦倒的举人。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对命运的不甘和对机遇的敏锐洞察力,使得他们最终走上了与李自成并肩作战的道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他们两人的出身终究太过卑微。尽管成功地引领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但一旦踏入这座城市,他们的心态便迅速从极度自卑转变为报复性的心理。面对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高官权贵,他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恨之情,仿佛当年黄巢杀进长安时的心境一般。于是,北京城内在职官员和贵族们纷纷遭受不幸,而李自成也未能得到好处,最终被迫逃离京城。
小主,
柳敬亭作为一名说书人,长期从事评书工作,使得他的内心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帝王将相角色之中,对权力充满渴望。这次左良玉效仿王敦,以支持太子为名起兵攻打南京,背后自然少不了柳敬亭的策划和推动。一时间,原本看不起他的东林党人开始对他百般奉承,甚至尊称他为“柳将军”。
然而,这位柳敬亭却要比宋、牛二人更逊一筹。毕竟那两人好歹也算是进入了北京城,而良玉甚至还没有摸到南京城的边缘。
自从崇祯皇帝殉国之后,那些遗留下来的大臣们便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他便是后来的弘光帝。而那位大学士马士英和阮大铖上台后,则竭尽全力地压制东林党。
左良玉由于将东林党人侯恂视为恩人,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在此情形下,东林党人、监军御史黄澍便劝说左良玉率领军队东下讨伐贼寇,以拯救国家。但左良玉认为起兵这件事风险极大,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背负上“乱臣贼子”的骂名,因此始终犹豫不决。
就在左良玉犹豫不决之际,“假太子案”成为了黄澍煽动左良玉起兵的契机。
崇祯帝自缢身亡后,皇太子朱慈烺等人便失去了踪迹,朱由崧得以在南京登基称帝。然而,尽管朱由崧已经登上皇位,但朝廷内外对于他即位是否合法的质疑声从未停歇。如今,太子案浮出水面,尽管朝廷大臣纷纷声称这个太子是假冒的,但朱由崧在确认其身份后并未将其处死,而是仅仅将他囚禁起来。
此时,那些对朱由崧即位不满的东林党人趁机煽风点火,四处散播谣言,甚至连一些地方大员如袁继咸和刘良佐等也纷纷上书抗议,要求朝廷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就这样,黄澍抓住机会煽动军中将士的不满情绪,将“假太子案”描述成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掩盖真相、谋害真太子的阴谋,目的是为了长期掌握权力、镇压异己。经过黄澍这番蛊惑人心的说辞,左良玉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三十六营的将领们愤怒不已,纷纷与黄澍结盟,共同呼吁主帅起兵东进,讨伐所谓的“国贼”。
此时,满清的豫亲王多铎已率领大军南下,弘光朝廷面临巨大危机。对于左良玉而言,他本应带领部队北上抵抗清军,但现在却被黄澍的蛊惑所影响。如果左良玉能够冷静思考,先集中力量抵御外敌,待局势稳定后再前往朝廷与马士英等人算账,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
可是,左良玉这个自私自利的家伙,怎么会愿意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而与强大的清军拼死搏斗呢?更何况,被清军击败的李自成已经放弃了陕西,转而向湖北转移。左良玉向来都是一见李自成就望风而逃,尽管此时他号称拥有百万大军,但实际上只有几万军队具备真正的战斗力。因此,他认为顺着长江向下游撤退更为安全可靠。
就在这时,柳敬亭趁机劝说道:“将军啊,您看,现在局势如此危急,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大明亡不亡国先不说!您自己可就先亡了吗?”左良玉听后,心中不禁一动,开始动摇起来。最后,在柳敬亭的反复劝说下,左良玉终于答应了黄澍等人提出的“清君侧”的请求,并在武昌正式竖起了“清君侧”的大旗。这一事件发生在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据正史记载,左良玉率领的大军可谓是气势磅礴、威风凛凛。他们的战舰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从汉口一直延伸到蕲州,竟然长达两百多里!
且说这左良玉在起兵时,身体已然十分虚弱。当船队行至九江时,他将在此地驻节的兵部右侍郎袁继咸劫持到军中,并威胁他带领当地驻军一同向东进发。
然而,这位袁继咸与其他东林党人不同,尽管他同样认为那位所谓的“太子”是真实的,但他却是一位真正的正义之士,深知应以国事为重。于是,他迅速为左良玉分析当前局势,力劝其立即罢手,共同抵御外敌,以免成为国家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