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华带着士兵们在指挥部周围设下了临时警戒线,准备迎接可能的反击。他拿起电台,对刘开良发出指令:“刘开良,警戒部队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反扑!”
电台那头传来刘开良的声音:“明白,杨营长!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杨志华点了点头,看向身边的几名士兵:“你们两人,守住指挥部入口。其他人跟我进去,我们要彻底清查每一个角落!”
士兵们立即分散开来,分别驻守在各个重要位置,警惕地注视着四周。杨志华带着几人进入指挥部的二楼。楼梯狭窄,地面上还有被打翻的桌椅和散落的文件,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杨志华低声说道:“每个房间都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漏网之鱼。”他推开一扇门,扫视了一眼,确认安全后继续向下一个房间前进。
“杨营长,这边有几名敌军俘虏。”一名士兵从一间房里探出头来报告。
杨志华立即赶过去,看到几名被俘的鬼子兵正被押在墙角。他冷冷地问道:“你们是负责电报的?”其中一名俘虏慌忙点头,语气惶恐:“是的,是的,我们只是通讯兵。”
杨志华微微一笑,转头对一旁的士兵说道:“把他们带回去,或许还能从他们嘴里掏出点有用的东西。”
这时,楼下突然传来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杨志华的脸色一变,立刻抓起电台:“刘开良,怎么回事?”
刘开良的声音显得紧张而急促:“杨营长,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他们的火力很猛,正朝我们这个方向冲过来!”
杨志华沉声道:“明白,继续保持阵地,坚决不能让他们突破我们的防线!我马上下来支援!”
杨志华迅速带着士兵们下到一楼。透过窗口,他看到远处尘土飞扬,鬼子的增援部队已经逼近,枪声越来越密集,伴随着子弹的呼啸声。
“大家听着!所有人准备战斗,绝不能让敌人冲破我们的防线!”杨志华大声下令。
“是,杨营长!”士兵们齐声应答,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们各自找好掩体,瞄准敌人,等待时机开火。
“敌人已经进入射程范围!”王大壮喊道。
“开火!”杨志华果断下令。
一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朝敌人的方向倾泻过去。敌人的前锋部队猝不及防,被打得措手不及,不少鬼子兵中弹倒地。
“八嘎!压制他们的火力!”敌军指挥官愤怒地大喊。他挥手示意部下掷出几颗手榴弹,试图压制杨志华他们的火力。
“手榴弹!快隐蔽!”杨志华一声令下,所有士兵迅速趴下,手榴弹在他们身旁不远处炸开,尘土和碎片四处飞溅。
“大家稳住!继续反击!”杨志华爬起来,用手中的冲锋枪扫射敌人的进攻阵线。
这时,敌人的增援部队已经冲到了距离指挥部不到五十米的地方,敌人的步兵密密麻麻地涌了过来,试图靠近指挥部的防线。
杨志华看向李小东:“你带一队人绕到敌人侧翼,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
李小东点头:“明白!”他迅速带着几名士兵从侧面小路悄悄绕了过去。
“杨营长,敌人越来越近了!”王大壮焦急地报告道。
杨志华冷静地观察着敌人的动向,他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不要慌,等李小东的信号。”
几分钟后,远处的敌军突然遭到猛烈攻击,李小东他们的袭击让敌人阵脚大乱。
“就是现在!冲锋!”杨志华大喊一声,带领士兵们发起正面进攻。
他们冲出掩体,如猛虎般扑向敌人,士兵们手中的冲锋枪和手榴弹猛烈攻击敌人的前线。敌人被两面夹击,显得慌乱不堪,队形散乱,士气低落。
“不要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杨志华指挥着,率先冲进敌人的阵地。身后的士兵们紧随其后,他们毫不畏惧地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敌军指挥官见状,急得大喊:“撤退!快撤退!”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他们的士兵在四面夹击下,纷纷倒下。
杨志华挥舞着军刀,一路过关斩将,敌人挡者披靡。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冷酷,每一刀都精准地切入敌人的要害。
几分钟后,战斗逐渐平息,地上躺满了敌人的尸体。杨志华看着远处已经溃逃的敌人,冷冷地说道:“追击!一个都不要放过!”
士兵们应声追击而去,将残余的敌人彻底歼灭。几分钟后,枪声终于停了下来,战场上恢复了短暂的宁静。
杨志华长舒了一口气,看向四周:“检查伤亡,马上清理战场!”
王大壮跑了过来,兴奋地报告:“杨营长,我们打退了敌人的增援部队,敌人伤亡惨重!”
参谋点头,拿起电话准备传达新的命令。与此同时,杨志华继续指挥着机枪手们,不断调整射击角度,“机枪一组,右侧压制!二组,左侧重点打击敌人集中区域!”
小主,
一阵密集的枪声再度响起,鬼子的攻势被彻底压制下来,士兵们纷纷寻找掩护。杨志华看着前方,冷静地说道:“狙击手,注意敌人狙击手的动向,他们可能会尝试反击。”
刘开良在另一侧阵地指挥着炮兵,他接到指令后,立即大声喊道:“炮兵准备,目标敌人集中区域,统一发射!”
“是!”炮兵们迅速调整炮口,瞄准前方。随着一声令下,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地落在敌人阵地上,爆炸声连成一片。鬼子的阵地瞬间陷入火海,士兵们四散奔逃,混乱不堪。
鬼子的指挥官脸色大变,他愤怒地挥舞着指挥刀,大声咆哮着命令士兵们继续进攻。然而,士气低落的鬼子士兵已经无心恋战,他们在猛烈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下,纷纷后撤。
“团长,鬼子开始后撤了!”一名侦察兵兴奋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