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理学的人总是喜欢窥探别人的内心,他可不想因此被人当作研究对象。
这一担忧还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自民国初年起,心理学引入国内,便有不少学者投身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学科改革与实际应用的融合,心理学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按照指示,心理学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许多研究者因此开展了贴近生活的各类实验。
所以,当听说有人带来了一位神童时,教授张厚殊感到格外高兴。
然而,当娄晓娥和何雨水带着张海民走进实验室时,张厚殊顿时傻了眼:神童在哪?难道是这个婴儿?
等到娄晓娥说明来意,请求他测试张海民的智商时,张厚殊更加无语了。这个看起来才一两岁的婴儿,即使真是神童、天才,也无法完成智商测试啊!
他无奈地说:“娄同志,您可能误会了。”
“我们做智商测试需要做题目,您带的孩子只有一两岁,还不识字、不会说话,就算他是天才,我们也无法测试。”
什么?
还需要做题吗?
娄晓娥原本以为会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听到这话不免有些失望,她问道: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或者您能不能试着测试一下,这个孩子连成人的讲话都能听懂。”
能够听懂成人的话?
张厚殊自然是不太相信的。但鉴于娄晓娥是娄家的当家人,日后或许还需要向娄家求资助,他勉强点头答应了。
张厚殊让娄晓娥放下张海民,然后找来一个拨浪鼓,蹲在张海民面前摇了起来,同时密切观察他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看到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张海民心里有些慌乱,只能装作小孩的样子好奇地盯着拨浪鼓,目光随之上下移动。
不过他没料到的是,面前的张厚殊并不是普通的成年人。张教授年少出国学习心理学,回国后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是新中国心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张海民的一点小动作并没有骗过张厚殊,反而被他发现了一些异常。
张厚殊不动声色地收起了拨浪鼓,换上了几张不太正常的儿童图画。图画上的颜色非常鲜艳,其中一张画的房屋、太阳,但太阳却是绿色的,人头却是方形的。
张厚殊将图画放在张海民面前,偷偷观察他的反应。
没想到,教授竟是这样的老手,张海民的第一反应是看向那绿色的太阳和方形的脑袋,觉得它们明显画错了。
但他一抬头,便看到了张厚殊满脸的惊讶,立刻意识到自己中计了。这个人在用这些东西试探自己!
他急忙跑到何雨水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躲在她的身后,心有余悸。这里的局势太过危险,绝不能继续参与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