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云南根据地的建设1

南明崛起 阳江牡丹 1622 字 9天前

原本粗糙的丝绸制品,在学习新技法后,变得细腻柔软,图案精美,无论是色泽还是质感,都有了质的飞跃。

茶叶的加工也得到了改进。以往只是简单的炒制,如今学会了更为精细的发酵与烘焙工艺。

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醇厚。这些改良后的茶叶被制成茶饼,包装精美,除了供应本地,还通过秘密的商路,运往周边地区,换取了盐、铁等珍贵物资。

一日,梁二钊在云南地区巡查时,偶然发现田间有少量玉米种植。

那玉米植株挺拔,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结出的玉米棒子虽个头不大,但粒粒饱满。

梁二钊心中一动,想起李奇曾经说过,在很远的地方,有那长得象粟米一样的植物,长出的粟米象一粒粒珍珠一样大,晶莹剔透,产量很高,适合南北各地区种植,当地土人把这种植物叫做珍珠粟。

他心想,这或许就是院长提及的玉米,若能大规模种植,对根据地的粮食供应将大有裨益。

梁二钊连忙把发现的玉米让人报回给李奇,自己则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一些玉米种子,详细记录下发现的地点与玉米的生长状况。

李奇收到消息后,心中满是期待与好奇。

当那包带着云南泥土气息的玉米种子被放置在他的桌案上时,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仔细端详。

那一颗颗玉米粒,色泽金黄,颗粒饱满,虽然与他记忆中后世的玉米在外形上略有差异,但已经能看出几分相似之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奇深知,这可能是改变云南粮食格局乃至整个抗清局势的关键。

他立刻召集书院中的农学科研人员,众人齐聚在书院的试验田旁的一间屋子。

李奇将玉米种子展示出来,说道:“诸位,此乃梁二钊从云南送来之物,极有可能就是那传说中的玉米。若真能成功种植并推广,其意义非凡。”

农学科研人员们围拢过来,纷纷拿起种子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查看种子的纹理,有的轻轻捏着种子感受其质地。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说道:“院长,从这种子的外观和其在云南的生长情况来看,与古籍中对玉米的零星记载有相符之处,但我们仍需谨慎试验。”

于是,众人在试验田中开辟出一块肥沃且光照充足的土地,精心翻耕、平整。他们按照不同的种植间距和深度,小心翼翼地播下了玉米种子,仿佛在埋下珍贵的希望。

随后,在种子周围筑起了小土埂,以便更好地保持水分。科研人员们日夜轮流值守,时刻关注着土壤的湿度、温度,记录着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情况。

而在云南这边,普洱土司那嵩收到了李奇送来的番薯藤。

那番薯藤鲜嫩翠绿,充满生机。梁二钊带领工作队亲自指导种植。他们选择了山区的一片缓坡地,这里土壤疏松,排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