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揽天下贤才

三国之董卓 心百川 1695 字 11天前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董卓乘乱入京,掌控大权之后,妄图巩固自身地位,树立威望于天下。其于府中谋划,欲开府广纳天下文学之士,使有才志之人皆汇聚京都求官,以壮己势。

董卓高坐于堂,目露威光,沉声道:“吾今掌大权,当揽天下贤才,使众士归心,方可成就大业。京都之地,应为贤才云集之所,吾将大开府门,以待有志之士前来效力。”左右闻之,唯唯称是。

然太傅袁隗为首之士族与学士,心怀异志,对董卓此举深为抵触。袁隗于府中密会众人,面色冷峻,言辞犀利:“董卓乃西凉莽夫,其欲乱我朝纲,揽权自重。我等士族,世受皇恩,当守正辟邪,绝不可使其奸计得逞。彼欲招纳天下之士,吾等则阻之,只许我袁家门生及关东士族子弟入仕,断不可让那寻常农家子弟有出头之日。”众人皆颔首,应和之声此起彼伏。

消息传至董卓耳中,董卓怒发冲冠,拍案而起,大骂道:“袁隗老贼,竟敢坏吾好事!吾之计划,本为壮大朝廷,他却处处作梗,士可忍孰不可忍!”

吕布于一旁闻之,目露凶光,抱拳道:“义父,此等之人,留之何用?不如将他们尽数杀了,以立义父之威。看日后谁还敢违抗义父之命!”

董卓闻吕布之言,略一沉思,摇头叹道:“吾岂不知此理,然现今朝廷之中,十之六七皆为袁家门生,若处理不当,朝廷必陷入瘫痪,吾之根基亦将动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此时李儒进言,其手摇羽扇,缓缓而言:“主公,今新帝继位,公虽掌天下第一权柄,然袁隗势力庞大,难以即刻克制。依吾之见,主公可亲自提拔关中士族与一些皇亲国戚,以此抵制关东士族,再徐徐图之,慢慢打压关东士族,则大事可成。”

董卓闻之,眼睛一亮,抚掌赞道:“汝言之有理,甚合吾意。只是皇亲国戚之中,谁可与吾联合?”李儒轻抚胡须,思索片刻,道:“吾闻幽州刺史刘虞,为人恭卑谦和,于当地多行仁义之举,深得民心。主公若拉拢于他,一则可壮大自身势力,二则可提升主公威望,使百姓知晓主公并非只知杀伐之人,实乃贤明之主。”董卓点头称善,大笑道:“好,妙!明日朝堂之上,便议此事。”

次日,朝廷早朝。汉献帝刘协端坐于龙椅之上,虽年幼,然亦颇具帝王之威严。其下,三公之上太傅袁隗,司徒黄皖,司空董卓,及九卿大臣分列两旁,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宦官小黄门尖声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董卓闻之,出列拱手,高声道:“禀陛下,臣有事启奏!”袁隗等大臣皆侧目而视,心中揣测董卓又欲何为。刘协微微抬头,轻声道:“爱卿有何事要禀?”董卓昂首挺胸,神色恭敬,道:“陛下,幽州刺史刘虞,于幽州之地造福一方,百姓皆对其功绩赞誉有加。臣思我大汉有如此仁德之臣,实乃我大汉之幸,陛下之福。此等功臣,岂能不加赏赐?如此,可使百姓知晓陛下之仁德鸿福,陛下慈爱臣民之心。”袁隗等人闻之,面面相觑,皆心中纳闷,不知董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协点头道:“爱卿所言甚是,然朕年幼,不知当如何赏赐,爱卿可有建议?”董卓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如今三公之位,太尉尚缺。臣以为,陛下可封刘虞为太尉,再封其为幽州牧,以表陛下对其重视。”袁隗闻言,立刻反驳,其脸色涨红,怒声道:“臣以为不妥!刘虞远在幽州,如何能兼朝廷三公之位?”昔日袁隗曾兼顾太尉之职,如今董卓此举,其焉能不知是在削弱自身权力,自是坚决不同意。

董卓嘴角上扬,呵呵笑道:“太傅大人,您已是三公之上,又入尚书录,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岂可再把持太尉一职?此等情形,恐会惹人非议,使陛下圣名蒙尘。”袁隗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董卓道:“你……”董卓却不理会他,又转向刘协道:“陛下,刘虞乃正统汉室宗亲,陛下之皇叔,又坐镇边塞幽州,一向以仁政治理,边塞乌桓等异族无不钦佩。他兼大司马之职,有何不可?此亦可为陛下分忧,保我大汉边疆安宁。”

刘协听之,陷入沉思。虽其年幼,然亦知朝廷如今之话语权,大半在袁隗与董卓之手。若自己拉拢皇叔刘虞,或可制衡此二人。董卓为压制袁隗而拉拢刘虞,此招是智是愚,实难定论。袁隗与董卓见刘协思索,皆面色凝重。董卓冷哼一声,道:“陛下如不同意,就当臣未曾言说。”袁隗见状,缓了口气。刘协思索片刻,终下定决心,道:“好,就依爱卿所言。拟旨……封幽州刺史刘虞为幽州牧,兼太尉一职!”袁隗闻之,脸色铁青,怒视董卓,眼中似欲喷出火来。董卓则瞟了他一眼,微微一笑,心中暗自得意。

朝廷散朝之后,袁隗气冲冲地大步离去,其脚步匆匆,衣袂带风,似将满心怒火皆宣泄于这匆匆步履之中。董卓见其背影,呵呵大笑。此时张温走来,拱手行礼。董卓见是张温,上下打量一番,略带嘲讽道:“是张大人啊,数年不见,大人竟如此憔悴,两鬓斑白,往昔风采不复矣。”张温脸色难看,心中明白董卓此乃嘲讽自己,意在报复昔日恩怨。然其深知自己如今已年老力衰,不愿得罪董卓这权势滔天之人,只得强颜欢笑,赔笑道:“我可比不得董公,才短短数年,我便成这般模样,而董公却光彩依旧,威风凛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董卓闻言,哈哈大笑,其笑声回荡于朝堂之外。他心中知晓张温乃是墙头草,见自己权势日盛,便来恭维讨好。董卓笑道:“张大人今日前来,可是有事?”张温笑道:“也别无他事,只是忆起昔日与董公并肩作战之时,心中感慨,颇为回念。”董卓笑道:“哈哈,张大人一提及往昔,吾亦有些许怀念。当日张大人乃是吾之上司,如今你我又同朝为官,共事于殿上,真可谓世事无常啊。”张温呵呵笑道:“吾已年老,不及董公壮志雄心。”

董卓听出其言外之意,乃是向自己服软,表明自己已老迈,对其再无威胁,望其莫要针对。董卓亦明白,对待此等之人,实无需过多为难。既然其已服软,便放过他吧。董卓呵呵笑着,伸手拍打张温肩膀,道:“张大人,汝为官多年,经验丰富,怎可轻言放弃?依吾看,大人当谋取三公之位,方可心满意足。”

张温惶恐不安,连忙摆手道:“董公莫要玩笑,吾已入九卿,三公之位如今实不敢奢望。”董卓笑道:“有老夫在,尔何须惧怕?不过日后如何,且看张大人之表现了……”张温心中明白,这是董卓在拉拢自己,然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董卓拍拍他肩膀后离去,张温抬手摸了摸头上冷汗,长舒一口气。

几日后,远在幽州的刘虞接到圣旨,心中大惊,只觉此事不可思议。其心中明白,此乃董卓为其加封,然其为人谦逊,又深知自身处境,遂上书朝廷,言辞恳切:“臣刘虞,才疏学浅,何德何能配享太尉之职?臣只愿为陛下守住幽州,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定,实不敢受此高位。”汉献帝刘协见其上书,心中颇为失望,于是刘协决定给董卓加封,让他与袁隗去斗,一文一武两败俱伤最好。

又过几日,董卓被加封为太尉,且赐节,加斧钺。董卓遂向刘协推举张温为司空,张温虽诚惶诚恐,然亦不敢违抗,只得接受下来。袁隗得知此事,对董卓与张温极为气愤,然亦无可奈何。

董卓为巩固自身势力,宴请朝中大臣至府中。是日,董府张灯结彩,盛宴以待。然袁隗未赴宴,司徒黄皖、司空张温、郑泰等皆前来。黄皖于席间趁机向董卓提议:“董公,如今天下士人受党锢之祸迫害严重,若董公能为天下士人平反,士人必对董公感激涕零,公之威望亦将更盛。”董卓心中思忖,此乃收买人心之举,于己有利,遂点头道:“黄大人所言甚是,吾亦有此想法。”

次日,董卓上书皇帝刘协,表示撤销党锢之祸带来的士人之罪。刘协允准。于是,那些被迫害的士人皆免罪。其中有些人对董卓感恩戴德,然仍有以袁隗为首之部分士族,对董卓心怀敌意,不肯亲近。董卓亦不在意,只一心招揽学士入府为幕僚。

董卓听闻大学士蔡邕才华横溢,心生仰慕,遂决定亲自上门拜访。蔡邕于府中,正于书房内读书。其年约中年,面容清瘦,目光深邃而睿智,一袭青衫,更显儒雅气质。颔下蓄有短须,随风而动,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董卓携厚礼而至,蔡邕闻之,不敢不迎。董卓见蔡邕,满脸堆笑,拱手道:“蔡先生,久仰大名。吾今日特来拜访,望先生能入吾府中,为吾之幕僚,助吾成就大业。”蔡邕心中虽有不愿,然亦不敢违抗,只得恭敬道:“承蒙董公厚爱,邕岂敢不从。”自此,蔡邕便成为董府幕僚代表,于董卓麾下效力,然其心中亦对这乱世之局势,充满忧虑与无奈。

董卓于京城之中,凭借权谋手段,或拉拢,或打压,于这风雨飘摇之东汉朝堂,掀起阵阵风云,而其最终之命运,亦在这权谋争斗之漩涡中,渐渐走向未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