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就必须做到开放国门。
五国互通有无,一切规章制度要服从大央国,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有的地方管理体系,但是需定期向大央国汇报工作进展,以及财政方面等数据信息。
再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各国对于新国新政权的认同和参与感,还应推行参政议政制度。即四国封王或者贵族重臣们可以参与到大央国全新的朝政当中来。
设立特别议事堂,定期召开各方代表共商国策,让他们在新国中有发言和决策的机会,参与国家治理,增强其对五国一统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最后,为庆祝五国一统,可适当减免税收,并促进贸易互通,打破贸易壁垒,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兑换原则,在边境设立自由贸易区,鼓励五国通商往来,促进物资流通与经济互补,推动共同繁荣。
还有很多细微地方,比如修路等一些发展措施。
明文举即便不太懂国家政治,但是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耳濡目染,怎么也比他们知道该如何繁荣经济,让国家蓬勃发展。
很多观点的提出,让两人皆是一惊。
穆长枫微微笑道:“想不到云世子不但排兵布阵无人可敌,治国发展也胜一筹,你的这些构思和想法,真是让穆某大开眼界,繁荣盛世指日可待。”
凌紫珏早就不足为奇了,所以不想让他去北疆,留在京城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一路上,三人说说笑笑很是轻松,几天时间便来到东禹边境。
没有多费唇舌,被热情地带到了皇宫。
东禹皇帝得知消息,早早在宫殿门口等候,脸上洋溢着亲切笑容,见到三人,连忙迎上前去,丝毫不敢摆出皇帝的架子。
四人走进殿内,围桌而坐,寒暄几句,凌紫珏从怀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归降文书,上面详细列好了各项条件。
东禹陛下看完抬起头,不等他说话,凌子珏又道:
“此次我们前来商谈归降之事,实乃出于对天下苍生考量,贵国若能够顺应时势,归降于我大央,不仅对各国之间的和平稳定大有裨益,更有利于促进整个大陆的繁荣昌盛。
还望陛下能够以天下万民为重,不要只考虑皇室自身得失。”
对于归降后不再称帝这个问题,三国皇帝早就有心理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还能够继续守在这一方土地当个封疆之王,已然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而且,他们所列条件,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着想,此时若是再提出一些过分苛刻要求,一旦让他们心里不舒服,归降后可能连王位也不保。
沉思几许,东禹皇帝最终点头答应,并在归顺书上签下名字。
随着这份归顺书的签订,意味着东禹国的皇宫也需要进行调整改造,规模将会大幅缩小,以符合王府的建制标准。
三人在东禹国待了五天,就日后发展事宜做了详细规划,东禹皇由一开始的不得而为,到最后满心欢喜。
若能如此,日后百姓的生活确实要比以往富饶许多,归降后,好像是他们赚了。
毕竟大央国资源丰富,通关之后便会流向这边。
第一站如此顺利,三人对于去那两国说降没有了一丝负担。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那般,整个过程都很轻松。
一个半月后,三国都已签下归降书,五国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大一统,统称:“大央”。
新征程伊始,摆在眼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便是如何推动新生大国朝着统一、繁荣方向稳步前行。
好在明文举事先就有想过,一路上提出的那一套发展策略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道路。
凌紫珏当机立断,将这套发展规划立即推行在三国当中,并严令他们严格依照此方案全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并表示,半年后会亲自前来视察发展成果。
这样一来,那些妄图暗中违背指令、自行其是的想法顿时化为泡影。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让各国迅速适应不再独立为国的局面,对各国原有军队进行改革。彻底打破以往那种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局面,使得将士之间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配。
三人此行不但让三国顺利归降,还进一步推行实施了长远发展策略,此行完全超乎预期成果,并不在最初的行动计划内。
能有这突破性的进展,皆因让明文举成为了使臣。
本意是让他起到威慑作用,却不想促成了这般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