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修复后,曲茵又面临着水源的问题。她在村落附近的山上寻找水源,山上的树林茂密,曲茵在树林里艰难地穿行。她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顺着声音的方向找去,发现了一处山泉。但山泉的水流很小,无法满足梯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的需求。
曲茵决定在山泉处修建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她和村民们用石头和水泥修建蓄水池。石头是从附近采集的,水泥则是从山下的小镇运上来的。村民们先将石头按照设计好的形状堆砌起来,然后用水泥将石头之间的缝隙填满。蓄水池的底部则用厚厚的水泥涂抹,确保不会漏水。
随着梯田和灌溉系统的修复,曲茵开始关注山上果树的恢复。她从其他地方收集了一些果树苗,有苹果树、梨树和桃树。这些树苗被小心地运到村落里,曲茵和村民们一起将树苗种在山上的果树林里。
种树的时候,曲茵先挖好坑,坑的深度和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然后,她将树苗放入坑中,让村民们扶着,自己则用土将坑填满。填好土后,她又用脚将土踩实,最后给树苗浇上适量的水。
为了让果树能够茁壮成长,曲茵还教村民们如何给果树施肥和修剪。她用一些有机肥料,如动物粪便和腐烂的树叶,混合在一起,然后教村民们在果树的根部周围施肥。在修剪方面,曲茵拿起剪刀,示范给村民们看如何剪掉多余的树枝,让果树能够更好地通风和采光。
在解决了粮食和果树的问题后,曲茵又把目光投向了村落的传统手工艺。她发现村落里有一种独特的竹编工艺,但由于战争,这种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曲茵在村落里找了一个宽敞的院子,将村里擅长竹编的老人和对竹编感兴趣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院子里种满了竹子,翠绿的竹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
老人们拿出自己珍藏的竹编工具,有锋利的篾刀、小巧的竹针等。他们从最简单的竹编图案开始教起,如编一个竹篮的底部。老人们的手指熟练地将竹篾分开、交织,年轻人们围坐在他们身边,眼睛紧紧盯着他们的双手,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步骤。
曲茵也参与到教学中,她用自己的创意给竹编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她教年轻人如何将不同颜色的竹篾搭配在一起,编织出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图案。在她的指导下,年轻人们开始尝试创新,原本单调的竹编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