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熊洪离开部落一个月后,在收割完油菜籽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丰收在即,一个月后收获粟,在解决完收割脱粒之后,还需要再想办法解决这些收获后的粮食,储存的问题。
去年秋天收获的粟,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来储存的:一个是粟籽,没有脱粒前,存放在谷仓中;另外一部分,用水碓或者人工舂捣脱壳后,存放在陶缸中,方便族人取用做饭。
但绝大部分的粟,都是没有脱壳的。
水碓很好用,但大部分时间都得用在破碎铁矿石上面,而且去年粟米收获的并不算多,族人们不能无限制地食用,只能隔一天吃上一顿。
去年紧急修建的十座谷仓,因为风吹日晒,外加原本使用的材料就是紧急情况下找到的,使用寿命并不算太长,现在已经有两座谷仓底部的支撑木头腐朽了。
今年要存储,肯定要换一处新的粮仓。
根据去年60公斤每亩的亩产量来预测,今年8000多亩粟田,最少可以收获到48万公斤。就算折合成体积,大约9600石接近一万石。这么多的粟,要是用去年只能存放100石粟籽的“第一代”谷仓,需要至少100个,而要新建这么多的谷仓,不仅时间、材料上完全来不及,甚至连放置的地方一时半会都找不到那么大的。
熊巫不是没考虑过在地上挖坑进行存储,而且之前也跟熊洪讨论过,挖地坑存储相比较是最省事,也是存储最多的方式。
但熊部落周围地形并不算太高,而且往下挖上几米,就会渗水,一个晚上水就能铺满坑底。
而要是把坑壁周围给夯实、用火烧结实,再围上石灰石、干草或者其他填充物来防潮的话,这样虽然能避免泥土中的水汽侵入粟籽,但修建地坑的劳动力成本又太高,时间也是个问题。
思来想去,还是得存储在房间里,就像去年的谷仓一样,但要求要更加高一些:底部还是要进行架空,而且还要方便取出和存入,毕竟这快百万斤的粟籽,要是按照去年一筐一筐的运送方式,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给搞好。
好在熊洪走之前跟他提了不止一个办法,有种被称为“干栏式粮仓”的建造方式,让熊巫等人觉得,这个办法或许可行。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粮食的存储极为重视,以农立国的思想,粮食的生产和储备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
我国古代储藏粮食的建筑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筑为窖,地面上的则为仓。但是修建地窖存粮已经被排除掉,那么能够修建的,只能在地面上进行建筑了。
“干栏式粮仓”其实在中国南方用的更多,不过熊部落所在的区域,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周围的河流、小溪等水网较多,地下水也很丰富,比较适合用这种建筑方式。
“大家看,这个是我们准备修建的粮仓草图,”在熊洪的传授和指导下,熊木、熊山等“原始技术工人”对尺子、圆规等绘图工具掌握的很快,基本上可以画出符合要求的建筑图形出来,再加上熊黑——这个经常作为老师的族人,画草图对他们来说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