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黑字的折子,就这么摆在朱元璋的眼前。其上的文字,看着十分刺眼。这是一个小小的翰林苑编撰,递上来的折子,只为弹劾詹徽与董伦。
后者董伦,天下名士,宋濂称之为贤。所教学生无数,真为桃李满天下。
此次,为春闱主考官。从上到下,所有考题、录取,皆要过一遍董伦的眼睛。之后,才有殿试面圣的机会。
而詹徽,自打毛镶从自个儿家里头出去之后,他就是坐立难安。
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躺在床上时,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朱允熥与他说的话。自以为是、擅作主张,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欺君的大罪。
“北人只录了十几个?”朱元璋摔下弹劾折本,看不出喜怒哀乐来。
外头的学子们,都只道是朝廷不公。
北方多战乱,建国之后,也常常不得安宁。先有王保保,再是脱不花。偌大的北方,除去山东外,就没有十分太平的时候。
因此,朱元璋想过,南北会有差距。只是没想到,这差距竟然这么大。
董伦昂头挺胸,丝毫不惧,“陛下,臣不看地域南北,只看文章优劣。再者而言,臣本就是北人。若是徇私,又怎会去徇南人的私。”
言罢,董伦拿出两张卷子,“陛下,这二人的文章,可谓是一绝。再看北人,高下立判。”
朱元璋眼神示意,大狗去接过董伦手上的卷子。
一边看,朱元璋一边点头,“不错,文章答得确实不错。咱问你,你既无私心,为何学子会以为朝廷有失公允呢。若是寒了天下学子的心,咱以后用谁去。”
“陛下,学子觉得不公。是因为詹徽,在春闱之前,点了两人。而这两人,恰好排在前头。”
詹徽脸色大变,心中一紧,“你血口喷人,我这是奉旨行事。”
朱元璋冷下了脸,两根手指轻轻敲动桌面,“奉旨,你奉谁的旨了。咱让你的是,留意着这两人。若是有真才实学,就拨入吴王府。咱可没说,让你私底下给人许下什么来。”
约定门生,自古便有。尤其是在赵宋,尤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