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只是当时还有很多诸如土匪,北方匈奴等等需要应付,暂时顾不上文化复兴的事。
汉惠帝时候,在外流浪多年的伏生,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山东邹平家乡。
迫不及待的挖开墙壁,所存的书十有八九都损坏了。
您想啊,现在的山东还经常下雨呢,更何况两千年前的水,远比现在大的多。所以虫蛀鼠咬,再加上阴暗潮湿,竹简能保存下来才算是奇迹呢!
心疼不已的伏生一边叹气一边整理,发现尚书还存在二十八篇,其他也都不能要了。
到汉文帝执政,文化复兴成为一个大任务。
此时朝廷也知道山东邹平的伏生有存书,并且这人长寿,学问又大,就想召他到长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问题是这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还挂零呢,平常在家干啥都哆哩哆嗦的,再坐车乘船长途跋涉到长安,恐怕人还没到,骨头架子都散了。
于是汉文帝派晁错赶到山东,听听这位老人肚子里还有什么宝贝,尽量都记录下来,免得哪天一个不留神,就喝了用孟婆汤煮出来的忘情水。
晁错来到邹平,听伏生口述,他来做记录。
可是晁错刚听了几句,脑袋就嗡嗡直响。
为啥?还不是因为伏生年龄大了,不会说普通话。再加上牙也没几个,说话漏风,让晁错听的是云里雾里。只能两手一摊,这活根本就没法干。
得亏伏生的闺女羲娥,好像在他们家里是唯一一个能听懂伏生说话的。也有说是伏生的孙女,甭管是闺女还是孙女吧,这项工作有了羲娥的加入,才算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伏生能想起来的,全都记录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就是伏生口述,羲娥翻译,晁错记录整理的版本。
当然啦,已经九十多岁的人了,思维有时候难免跟不上。再或许有些是他个人的理解,加上一些或者少说几句,都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伏生对于整理经典古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不争的事实。没有这位老寿星,恐怕尚书也就失传了。
也幸亏伏生足够长寿,活了整整一百岁。历史没有如果,如果他短命点,也就没有以后了。
这一篇实在对不住这几个姓氏的人们,您如果觉得我漏掉了哪家的着名人物,请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不行了就写一篇番外。
下一篇,谈谈成姓,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