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绸缎男

时光一晃到了1992年,距离那次书信事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春秋,警方终于借助高科技手段,揭开了这个长达多年的恶作剧。原来,那些信件竟是一个41岁大叔的“杰作”,虽然当年他只是个爱恶作剧的少年,跟案子八竿子打不着,纯粹是图个乐子。不过,鉴于事情已过去太久,这位大叔最终逃过了法律的秋后算账,算是给这场跨越几十年的“寻子记”添上了一个啼笑皆非的注脚。

话说1966年的九月,维州的警界出了个奇闻,一名警察大哥因为电话串线,意外偷听了一场“女子闲聊直播”。他激动地汇报,说是听见两个妹子计划把博蒙特三小只从霍巴特打包快递回家。警方一查,嘿,那俩女子确实聊了博蒙特家的事儿,只不过想接的可不是失踪的那三位,纯属巧合,一场误会罢了。

时光快进到1986年,三月春风里,阿德莱德机场边,一位勤劳的清洁工大哥在垃圾堆里挖宝,挖出了一份旧剪报,上面还有几行手写留言,看似平平无奇,却透着股“我知道得太多”的味道。警察叔叔们忙活了一圈,发现这剪报原来是属于一位刚过世的老奶奶,这老奶奶古怪得很,东西一扔,就成了谜案的旁证。可惜,她和家人一样,跟案子没半毛钱关系。

1997年,侦探斯坦·施旺闪亮登场,号称在堪培拉挖到了宝藏——简·博蒙特的改名版“苏珊”。两人相似度爆表,同龄同色瞳,但事实就像开了个玩笑,这位苏珊其实是心理治疗时接收了错位记忆,把自己误认成了博蒙特家失踪的公主。又是一场空欢喜。

到了千禧年的尾巴,2000年11月,一个房产中介在阿德莱德郊区装修,无意间解锁了个“密室逃脱”游戏,揭开地毯,下面竟藏着小孩的骨头!警方一验,哎呀,这几位小宝贝虽是无辜,却不是博蒙特家的。又一场乌龙,让人心情复杂。

最后说说2012年,大洋彼岸蹦出个美国佬大卫·埃斯特斯,对着镜头高呼:“我就是格兰特!”证据呢?童年照神似,还有模糊的医院记忆。可妈妈却拆台,说儿子以前还说自己是猫王私生,出生纸一摆,晚了十五个月,这戏,唱不下去了。这些年,类似的故事一茬接一茬,热闹是热闹,真相嘛,依旧云里雾里。

2013年,一本名叫《绸缎男》的书横空出世,书中抛出一枚重量级炸弹,直指一位名叫惠特克·菲普斯的绅士,暗示他可能就是那起传奇失踪案的幕后推手。据传,菲普斯家的公子哥儿声称,案发当天,他家客厅差点成了博蒙特三小只的临时游乐场。更劲爆的是,还有两个工人爆料,说他们曾在菲普斯位于阿德莱德郊区的工厂后院挖了个足以藏匿小秘密的大坑,至于坑的用途嘛,他们只能摊手表示不知情。警方闻风而动,带着铲子和探照灯直奔现场,一顿挖掘操作猛如虎,结果却挖了个寂寞,啥也没挖出来,和失踪案的线索完美错过。

博蒙特夫妇在孩子们失踪后,还坚守老窝好几年,心存一丝丝孩子能奇迹归来的小确幸。但希望的泡沫最终还是破灭,他们搬离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家,卖了所有物件,分道扬镳,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线里。这段曲折的故事,后来被文艺青年们加工成了小说和剧本,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于是,时至今日,博蒙特三姐弟的失踪案依旧像一部开放式结局的电影,留给世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稳坐澳大利亚悬案界的头把交椅,让人猜不透,也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