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毛熊与玉米 一

【提到赫鲁晓夫,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我想肯定是玉米,一大原因就是在我们历史课本上关于他的介绍就是玉米,以及一张他拿着玉米照片,即使是网络上,介绍他也是以玉米作为切入居多,其实这也不怪我们,毕竟那些奇奇怪怪的玉米海报和笑话都是他们那产的,只是被我们学了过来。】

【与毛熊在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取得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国内粮食严重的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毛熊农业造成了空前破坏,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粮食的生产能力急剧下降,战后政府依旧通过工农产品交换以及国家招工制度等等多种手段一次次的从农村和农业方面抽取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此来不断的给城市和重工业输血,这导致农村的大量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

【而且,这一时期的毛熊还频遭自然灾害的侵袭,干旱波及了他们境内多个重要的产粮地区,在乌克兰的年降水量为16mm,库尔斯克州的年降水量低至10mm,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更不足9mm,在这段时期他们经历了战争以及天灾等一系列严峻考验,最终在1946年引发了严重的饥荒。】

【面对农业形势岌岌可危,改革刻不容缓,他们意识到必须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了,可问题是资金的总量不能满足同时对多个项目的投资,想要提高产量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肥料,要有优质的种子以及除草剂和其他科学的耕种手段,除此之外还要有储藏粮食的设备。】

【在耕地问题上,一是将补充资金投向传统农业地区,以稳固既有农业根基,但这些区域所增产的粮食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二是开启大规模开垦荒地的规划,尝试开辟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可对于土壤改良和技术投入又是一笔大花销,如果是你又会作何选择。】

“这生地变熟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啊”。

“是啊,得选一吧,开荒那样那么简单,这历来都是件大事,有没有人去,去了能不能有住的地方,会不会冻死,在粮食产出来之前能保障有饭吗,会不会饿死.....”。

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巴拉巴拉说了许多,反正就是不觉得去开荒是好选择,恐怕只有那些实在没路走的人,才会跟着去开荒吧。

【毛熊高层最终拍板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开展大规模的垦荒行动,这便是他们为缓解自身农业困境,改善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的方式,也被称为‘处女地运动’。 垦荒的主要方向,瞄准了哈萨克北部以及尔泰地区,那片长期被闲置的半干旱区域,令人瞩目的是,垦荒行动在初始阶段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成效,在运动开启的首年,毛熊便成功开垦出近1900万公顷的耕地,这一数字极为可观,甚至超越了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这三个国家耕地面积的总和。】

“1900万公顷的耕地,他们开荒开出来的面积,快赶上一个河南省的面积!”

“感觉有点不对劲,这搞出来的新地方能长久耕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