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瞎猫碰到死耗子

高希对着先圣孔老夫子的画像,认认真真地行了九叩之礼。然后站起来,复又面向胡老秀才恭敬地跪下,行三叩首拜师礼。

叩首毕,高希接过兄长高罕递过来的包着碎银子的红包,恭敬地奉上。

再就是“束修”,也就是咸肉和干果蔬菜,共有六样,称为“六礼”。

胡老秀才并没有多看“六礼”,在接过红包时,他看似不经意地轻轻掂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今天,他不仅对高希这个弟子满意,对红包的大小也很满意。

这老秀才,依旧不能免俗,君子也爱财嘛!

快到辰时,村中的学童三三两两陆续进了学堂。

丁家村虽然人口不少,适龄孩童也不少,但真正愿意送孩子来读书的人家并不多。此时,整个学堂也只坐了十来个学童,年龄参差不齐,小至五六岁,大到二十许不等。

怎么才这么点孩子来上学?那时候可没有义务教育一说,送孩子去读书,意味着家里多了一个闲人、少了一个劳动力。费钱不说,最后能够得到功名,简直比后世中彩票还难。

有学者统计过,明朝应天府(南京)的乡试录取率为7.26%。这已经够低的了吧?不!

举个例子,明朝万历五年的会试(通过会试就是进士),全国有超过4500名举人参加考试,结果只录取了300人,录取率6.7%。

注意哦,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再严格筛选一次,因此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都令人极其“感动”!

生在古代中国,你敢说“知识改变命运”,先得看看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料。否则,你最好相信“投胎改变命运”。

高家为什么愿意让两个儿子都来读书?

高母说了,高家不能没有一个人认字,否则全家都是睁眼瞎。

高家有地,总有一天要卖地或买地。卖地或买地,就要跟人家签契约吧?家里没人识字,你就等着人家欺负你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家不是大户,但至少也不穷。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过的家庭成分来划分,高家算是“富农”。

现在的说法是“家里有矿”,高家则算“家里有田”,手里好歹有两个钱,并非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种人家。

再具体一点说,高家可以算是农村的小资产阶段。

家里有一些土地,但比不上大户,也有少量的牲畜和劳动工具,自己也参加劳作。

虽然也将一些田地佃给他人耕种,但本质上并不算剥削他人,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

所以,有高家父母支持,家里还有一点钱,高罕和高希兄弟都能到丁家村的村塾里读书。两兄弟的投胎技术很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