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得?”
“当然认得!”夏侯竹连连点头:“他与我同乡,又与我堂兄相交甚好。”
“早些年,我们乡人推举他为乡军首领,便是他与我堂兄带着部众去投公孙瓒的。”
曹昂眼睛发亮:“他如今在何处?”
“还在乡中。”
根据夏侯竹所言,早在初平四年(193),赵云便因兄长丧故之因,离开公孙瓒回到乡中。
到如今算是第五个年头,一直待在乡里,侍奉老嫂,同时每日练习枪马。
赵云自幼父母俱丧,尤长兄养成,事兄长如父、事嫂如母。
可即便替兄长守孝,也不可能说在家一待就是这么多年。
显然,赵云是不想在公孙瓒手下混了。
至于缘由……曹昂蹙眉:“莫非是因为公孙伯圭不遵汉室?”
“公子说笑了。”夏侯竹连连摇头,似自嘲一笑:“愿遵汉室的人多了去了,哪轮得到我们这些草民呢?”
当今这天下,尊奉汉室的人,主要分为四大批:
第一,汉室宗亲,如过去的刘焉、如今的刘表,但他们口中的汉室未必是天子那个刘,也可以是自家头上那个刘!
第二,入脑彻底的读书人,纯粹而炽热的书呆子,不解释。
第三,良知未泯的世家,他们自认为承汉德、食汉禄。
第四,为汉累世效力,心有极强荣誉感的将门世家——如有能力提前结束董卓,但因死忠汉室而不愿有半分逾越的皇甫嵩。
至于其他人,尤其是底层人,他们的追求就只有一个:天下太平,吃饱饭。
谁对我们好,我们就维护谁。
在赵云投靠公孙瓒时,公孙瓒自己都纳闷,问他为什么舍弃身边的袁绍,而投靠更北边的公孙瓒。
赵云大致回答如此:天下这么乱,我们老百姓也不知道谁好,无非是投仁政所在罢了。
听到这,曹昂是一脸纳闷:“公孙伯圭?仁政?”
公孙瓒死扛异族,这是他功绩所在,曹昂绝不否认。
但要说这人统领幽州,那可跟仁政二字完全不沾边啊!
夏侯竹哭笑不得:“我们哪懂那么多?只见着幽州地处边郡,之前数年却颇为太平,因此心生向往罢了。”
曹昂道:“幽州太平,治政有道,那是伯安公的功劳啊。”
伯安公即刘虞,宗室大臣,原大司马、太傅、幽州牧。
其人治政以仁,四海敬仰,就连异族都臣服于其人魅力之下。
后来袁绍韩馥有意推举他为帝,被他一口回绝。
幽州内部治政之功,全拜此功所赐。
“是啊!”夏侯竹苦笑:“我兄长他们也是到了之后才知道这件事,而且伯安公还让公孙伯圭杀了。”
这特么的……
赵云这帮人想投‘仁政所在’,所以离开冀州跑去幽州投靠公孙瓒。
结果公孙瓒一刀嘎掉了那个真正的‘仁政之主’……
杀了刘虞后,公孙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的臭毛病曝光了出来。
他不但拿百姓不当一回事,还放任手底下诸将剥削百姓,‘诸将家家各作高楼,楼以千计’。
难怪在家一蹲这么多年,这是让公孙瓒给整抑郁了啊。
“不好!”曹昂忽然一拍大腿:“刘玄德不是去了冀州么?”
夏侯竹很聪明:“公子有意征召子龙?担心他会被刘玄德截下?”
“不错。”曹昂点头:“他与刘玄德有旧。”
“这我知道,我堂兄与我说过。”夏侯竹道:“但,子龙此时未必会投刘玄德。”
“你怎知道?”
“子龙请辞归乡时,刘玄德便出言挽留他,子龙不愿背德,婉拒其邀。”
不愿背德,背什么德?
故主之德!
虽然公孙瓒不靠谱,根本不是赵云理想中的明主。
但在他看来,自己与公孙瓒依旧有主臣之情。
如今公孙瓒还活着,自己却跟刘备走,这就是‘事二主’。
这是一种固执的观念:主君可以拉胯、可以不争气、可以与我理念不合,那我就离开你,但这不是我跟着别人走的理由。
夏侯竹接着道:“如今刘玄德投入袁氏门下,而袁氏尚在与公孙伯圭交战。”
“若是子龙投靠刘玄德,不是攻伐故主么?”
闻言,曹昂恍然而喜:“有理!”
阴差阳错……错得好啊!
曹昂当即拍板,给夏侯竹以曲侯待遇,为他提供专款钱物,让他负责联络赵云。
夏侯竹面露难色:“主公之意我理解,只是如我方才所言……子龙这个人相当固执,如今公孙瓒尚在,他未必会应召而来。”
“不急!”曹昂挥手,道:“先打好关系,其他的可以慢慢来。对了,你可知有甚他急缺之物?”
“子龙此人,不喜钱财,不好美色。”夏侯竹道:“不过,赵家嫂子身体不好,这两年更是每况愈下。”
曹昂当即修书一封,命人送往颍川,交给华佗。
捞了个郝昭加令狐邵,还摸到了赵云的消息,这使得曹昂心情大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