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的理由,你为何支持迁都?”朱棣看向道衍。
看到朱棣与道衍一唱一和,那些持反对迁都意见的文臣互相看了看。
这时候,许多文臣都明白了,皇帝是真的想迁都,而且是与道衍商量过的。
道衍对刚才各位官员的问题一一作答:
“迁都北平,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仔细的规划与建造。花几年来建造新都,花费平摊下来,国库每一年需要拨付的费用不会太大……
“在北平建造工程,可以吸纳和安置流民,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对之前战争导致的生产破坏,可以起到一定补偿作用……
至于,前往新都的官员,朝廷可以按照新都建设需要,先迁一些富商、乡绅过去,稍后再分批安置迁往新都的官吏……”
道衍对官员们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做了准备,因此,他的回答很有针对性。
他建议先迁富商和乡绅到北平,这一招就是针对性地打击江南的财阀与乡绅。
离开应天府与江南一带,这些富商就没有朝中官员的保护,在北平只能依附皇帝。
这么做既可以断了他们在朝中的联系,打压江南的财阀势力,又能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可以说,这是一箭双雕之计。
吏部尚书夏原吉从文臣队伍中出列,手持象笏(hù)启奏道:“陛下,迁都是大事,要慎重。
“太祖皇帝曾经也想迁都,可最终却没有迁都,这是为何?”
不等朱棣回答,夏原吉自己回答道:“迁都会涉及各种问题,除了各种各样的工程与花销,粮草的供给更是关键……”
周王朱橚打断道:“臣支持迁都北平,粮草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
“周王,粮草问题怎么不是大问题?”夏原吉被打算很不服气。
“陛下之前就住在北平,先前北平还是元朝的大都,怎不见有什么粮草运输问题?”周王朱橚据理力争。
夏原吉愤愤道:“周王有所不知,元朝时运河畅通,运往大都的粮草自然能从南方源源不断地北运。
“可自元末起,战争不断,运河航道常年淤塞,运动少许军粮尚可。供京师耗费与皇宫用度则不能满足。
“若是北方边境出现战事,那粮草更捉襟见肘了。”
周王朱橚并不懂什么粮草运输,被夏原吉一一反驳后,他只好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