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你觉得,一支数万人的船队,陛下会放心地让我来统领吗?”
郑海不答反问。
摸着花白的胡须,道衍目光灼灼地看着郑海,咧嘴一笑。
他又捋了捋胡须,浅笑道:“你们俩亲如兄弟,陛下将船队交给三宝,又岂会放心?”
沉默了一会儿,郑海回答:“是徒儿考虑不周,还请师父指教。”
当时,郑海没有想这么多。
他只是想着朱棣没有人选,而唯一的人选就是他推荐的郑和。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所顾虑,朱棣也会选择郑和。
但没想到,朱棣还是没有选择郑和。
他还是低估了朱棣对他的戒备与防范。
当然了,他推荐郑和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史书上记载的正使就是郑和。
他以为,既然历史不可改变,那么,郑和必然是正使人选,朱棣不可能不接受他的建议。
可结果,朱棣还是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福善,你真的想下西洋?”道衍看向一旁沉默的郑和。
福善,是郑和的法名。
马和被赐姓郑,获得了朱棣的奖赏。
郑和用赏赐的钱财雇佣工匠,刊印佛经《佛说摩利支天经》。
为此,道衍和尚为徒弟郑和起了法名,名为“福善”。
郑和点头回答道:“禀师父,去天方国朝拜是徒儿的梦想。徒儿想下西洋。”
道衍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拿起手中的念珠,大拇指在念珠串上轻轻拨着,念珠串一颗一颗地转动起来。
郑海与郑和都静静地等待着,不敢出声。
他们知道,他们的师父在想办法,或者说,是在演算与推演。
在郑海眼中,道衍和尚一直都是一个擅长权谋的大师。
此前,道衍盘算的全是如何帮助朱棣打天下,如何帮朱棣坐稳天下,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朝堂中屹立不倒。
他帮朱棣出谋划策,却不愿彻底沦为朱棣的棋子。
在道衍的心中,他可能是将自己置于棋手的位置上。
更或者说,他是一个观棋者,是那个站在棋手朱棣身旁的观棋者。
不是棋子,就没有被人吃掉的危险;
不是棋手,就没有输赢的担忧。
所以,他拒绝还俗,不接受朱棣的赏赐的宅邸与美女。
他不想沦为朱棣的棋子,更不想沦为与朱棣对弈的棋手。
他一直都是观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