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徒儿愚钝……”
“功高——震主!”
听到这四个字,郑海全身一颤,冒出一身鸡皮疙瘩。
知道郑海明白了这其中的缘由,道衍还是给郑海做了简单的分析:
“慎之,你想想当初兵力南京城下,咱们师徒为何要留下一条后路?
“再看看朝中,当初追随陛下靖难的那几位将领,如今,又有谁带兵?
“领兵打仗,你或许不如张玉、朱能等人,也算是有勇有谋,称得上将才。你是靖难的功勋旧臣,可这些年,陛下有让你带兵的想法吗?
“南征安南,陛下为何不用你?
“北征鞑靼、瓦剌,陛下亦为何不用你?
“飞龙卫、锦衣卫,陛下又为何要从你手中收回?”
“为何?你可曾想过为何?!”
听了道衍的一通质问,郑海哑口无言,越听越心惊。
当初,他们故意放走朱允炆,那是防止朱棣鸟尽弓藏。
可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想呢?
身为皇帝,朱棣不也同样要防着他们,防止他们拥兵自重,甚至觊觎天下吗?
追随当今陛下靖难的那些功勋将领,真正能封为国公的,也就那么几位:
张玉将军战死沙场,被追封为荣国公;
陈亨将军战死沙场,被追封为泾国公;
朱能将军封为成国公,在南征安南时病逝,追封东平郡王;
丘福封淇国公,在北伐鞑靼时战败而死,封爵被夺;
如今,只有郑海这个辅国公还健在,虽然不再掌握飞龙卫与锦衣卫,但他的权势最大。
南征安南的朱能死了,北伐鞑靼的丘福也死了,唯独下西洋的他还活着……
越想越胆颤心惊,郑海心中不禁闪过一个念头:莫非,陛下也盼着我早点死在海上?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下西洋屡次立功,可不是每次都给陛下找不痛快吗?
连师父道衍都主动请辞,明哲保身,而他身处险境却浑然不知。
重重呼出一口浊气,郑海双手抱拳,向道衍躬身行礼:“请师父给徒儿指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