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好友袁绍

曹操和袁绍交流了几句,狱卒催促后,袁绍施礼离开。

望着空荡荡的监牢,曹操明性守心,等待了几日。

他提笔写下了《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曹操停驻监牢,反而过上了清心寡欲的日子。

他一遍又一遍抄写《三字经》,字迹峻整浑穆、雄逸绝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狱卒看了,都能感受到莫名的浩然正气。

“还有竹简吗?”曹操询问道。

他神情平静,看不到一丝波澜。

“有,当然有。”

狱卒知道曹操的身份,丝毫不敢怠慢。

曹操敏而好学,孜孜不倦,一连几天都安安静静。

后来为了获取空白的竹简,他将《三字经》的竹书送给了狱卒。

狱卒如获至宝,足足卖了三千钱。

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在洛阳城内流传。

里面的儒家学识,更是获得了读书人的追捧。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即使是几岁孩童,都能快速地诵读。

蔡邕身为大儒,自然极为关注洛阳文坛诸篇。

从起初的不在意,他越来越震撼。

“如此经文,怎么只有半部?”

蔡邕立即进献给司徒桥玄,笑语盈盈道:

“桥公。”

“这是洛阳传扬的《三字经》。”

桥玄一愣,拾起研读,心胸都豁然开朗起来。

《三字经》内容丰富,弘扬儒家“敬天爱人”的核心理念,以及传承礼乐文化、崇尚道德修养的传统。

桥玄爱不释手,觉得可以推广下去,惊喜问道:

“这是何人所着?”

蔡邕摇了摇头,回答道:

“这正是在下来见桥公的目的,只要桥公悬赏,一定能够找出下半部。”

桥玄恍然大悟,派人调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