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在此基础上,写了一篇《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邓艾认为:“从前因为黄巾之乱,导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为此而屯兵开田。
因为许昌地处天下正中,四通八达,将粮食存于此处,便于控制整个天下。
而今,只剩下西南与东南还未平定。
我们如果攻打西蜀,出兵汉中,有关中平原为其输送粮食。
而几位魏帝多次南下征讨东吴,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
从陈国的陈县经汝南郡到九江郡的下蔡县,这片区域土地肥沃,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
在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
风调雨顺时,这片区域的粮食收成能达到关中平原的三倍之多。
扣除将士屯田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
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
这些粮食够十万大军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啊!”
司马懿看后,非常兴奋,立刻采纳并实施了邓艾的方案。
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
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将汝南郡内的数条河道扩宽,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颍水、汝水之中,并在颖水的南北两岸,修建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数年后,从颍川郡的许昌,经整个汝南郡,到九江郡的寿春县。
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地区百姓的富裕程度,甚至一度超过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