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8章 大夏的底蕴(上)

“三十多个避难所,二十几个聚居地,还有些零散的村镇单位,所有库存加上民兵组织手上的武器,最少能够武装四十万人,虽然很多都是赶工出来的改良款和上个世纪的淘汰品,比不上正规军的配置,但是足够咱们干一把大的。”

这个数字被统计出来的时候,五马山的人全都红了眼。

四十万条枪是什么概念,就拿英国举例,灾前没有开启暴兵模式的英国陆军也才不到十万人!

这就是最大工业国的底蕴,仅仅两省之地的武备就有这么恐怖的数字。

这还是支援了远征部队海量的装备,又被转运走了相当一部分,军队撤离又带走了真正的列装武器,剩下的这点零碎都能做到这么恐怖的数量。

这就是为什么陈守义有胆量发动火种计划的根本原因,大夏引以为傲的重工业只要全力开动,一天制造出的弹药就能支撑起一场局部战役。

本土的两省之地尚且如此,不敢想象在真正的前线和边境会有多么恐怖的武备,恐怕草木皆兵都不足以形容那些地方的情况。

林枫听到这个数字,并没有感到惊讶或是兴奋,只是点了点头,转而说道:“不要困在眼前这点鸡零狗碎上面,最大的财富还是人口,募兵进度怎么样了?”

四十万条枪听起来很恐怖,但林枫清楚的知道这个时代光有枪远远不够。

别说林枫在记忆中看到的那些场面,就是灾前的和平时期,全球的枪械储量也有十亿支,等于说每七个人就能分到一支枪。

灾后所有国家都在暴兵,工厂火力全开,不知道生产了多少武器,随着人口的消减,枪支数量会迅速进入过饱和状态。

实际上在交战区,枪械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了比马桶搋子还要常见的“生活用品”。

许可某次闲聊中就说过,根据粗略统计,南亚某些地方的大夏移民群体里,人均拥枪超过1.5支,还有大量报废的武器堆积在仓库等待处理。

京都为了保证稳定,所以才有意控制本土的武器流通,一定程度削弱了南方难民的实力,不然按照大夏的工业实力,幸存的难民恐怕人手一支枪。

真要是那样,本土早就烽烟四起群雄割据了。

“刚刚开始,目前不是很顺利,当地人对我们的看法不太好。”

刘涵有些为难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