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将他的担忧说出来,宋真回答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今商人无名,只能追逐利益。假如朝廷赋予他们名,却削减他们的利,又会如何呢?”
李治心头大震,对哦,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限制商人的敛财速度,可以赋予他们缥缈的虚名,可以很好的控制他们。
“臣建议,先取消《永徽律疏》中的一条:参加科举之人,不得含有工贾殊类。”
李治摇摇头否定了宋真的说法:“商人的本性就是重利,他们可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朕不能放权给他们。”
在唐朝,为了避免官商勾结,直接将商人科举这条路给堵住了。
但事实上,真的能彻底杜绝吗?
根本不能!
后唐时期,虽然明面禁止,但是商人可以通过买官上岸。
问题是,士族内部也有一群人在经商,他们同时扮演着“士商”两种身份,只是明面上保持着士族身份。
纵观华夏历史,只有科举制度刚创立不久的唐时期,隋朝都不限制,只有大唐禁止商人子女科举入仕。
宋朝没有禁止,甚至大加鼓励商人及其子弟入学并参考。
元朝恢复科考后,亦未禁止商人参考。
明朝,为鼓励商人子弟参加科举,甚至给予商人异地入学或附籍权利。
清朝,非但不禁止,还允许商人捐官。
唐朝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根本原因不是商人重利,而是士族为了阶级压制和知识垄断。
宋真将其表述出来,李治闭上眼,一脸头疼,武媚娘赶紧为他按摩。
“陛下,要想打破士族的知识垄断,唯有此法。”
商人有钱,一旦可以参加科举,便会想方设法的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
如此一来,久而久之,便会渐渐打破士族的垄断。
当士族丢掉了最引以为傲的筹码,他们会变得怎样呢?
李治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商人贿赂考官,以财贩官,又如何禁止呢?”
宋真回答道:“很简单,科举的最后一试,改成殿试。”
“殿试?”李治不解。
宋真偷偷瞥了眼武媚娘,心里想着,不好意思,又把你的一套偷过来了。
“殿试,顾名思义,在皇宫大殿内考试,主考官是圣人,由圣人简评。”
此话一出,震惊在场的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