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征伐之礼,传承于周制,每当出征前或者凯旋后,都会照章办事。
《礼记·王制》有云:“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上帝、宜乎社、宜乎祢。诸侯将出,宜乎社、宜乎祢”
凯旋之礼与出征之礼的过程都是相同的,出发前做一遍,回来后又做一遍。
但是又多了一个步骤,名叫“献俘礼”,也许很难理解,但是我说出“牵羊礼”的时候,大家就懂了。
征伐之礼的第一个阶段,先“类于上帝”,也就是祭天、祭地。
在郊外燔燎(烧纸)牲币,汇报天帝、恭行天罚,这种仪式可在荒郊野外进行,不用去到寺庙之中。
接着就是祭地,也叫宜社,“社”就是土地公,主杀伐,这一步需要去城外及城内的土地公庙里进行。跟现代差不多,就是供奉牲畜,烧纸等等。
第二个阶段,“造于祢”,祢是太庙,造庙象征着受命于天,这一步是由皇帝亲自完成。以此来向列祖列宗、先帝们汇报功德,简而言之,就是在吹牛逼,吹嘘自己执政的时候做了哪些大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谓“造”礼,先对太庙实施晨裸,再对太庙里的牌位依照顺序酌献醴器,宗正卿则在一旁宣读祝文。
第三个阶段,“祃”是祭军神蚩尤或黄帝,会当场宰杀牛马羊鸡等牲畜,以血衅旗鼓。
之所以要祭旗,是因为古代人认为军中大旗乃将军之精,决定战事胜负。
杀的牲畜多不多,就意味着征伐之礼隆不隆重。这一次,武则天直接号令宰杀一千头牛羊,实属罕见。
在祭祀活动之中,又分为“造”和“告”的区别。
天子诸侯在太庙里的祭祀用于为“造”,而大将们在祭祀的时候,称之为“告”。所以前面的“造庙”,并不是建造寺庙,而是一种话术。
除了前面的三个阶段,还有一种仪式,叫做“(车犮)祭”。
古代车行山路又称之为“车犮”(一个字,新华字典找不到了)。
在出发之前,城门外挖一些坑,将羊、酒和食物埋进坑里封土,驾车从“车犮”上碾过,意味着行军路途,跋山涉水一路顺风。
并且,军队在经过每一条山川的时候,也要停下来祭告。
总之,在古代做很多事情都要祭祀,就拿婚礼来说,现在结婚前,有哪对新人还去祭拜天地和为先祖上香啊?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封建迷信。
忙完这一系列征伐之礼的仪式,足足花了有三天三夜,可想而知有多么庄重。
接下来,便是“献俘礼”。
......